文章專區

2023-11-15悠遊生物奧祕與人文影像的科普人 503 期

Author 作者 曾惠中/東吳大學退休教授,曾任科月編輯、社委、總編輯。

老江走了。
 
突聞噩耗,心頭愴然,為何他會遭此磨難?
 
今年初疫情稍歇時見到了第一次攝護腺手術後的建勳兄,氣色還是挺好的,他訴說術後的病況不佳,因防疫的阻延,治療一直不順,很可能要再度手術。老江期待康復後能再到中國自由攝影,一如他漫遊過的雲貴紅土高原、甘南草原等地,拍攝風土民情,帶著他心愛的名牌Hasselblad相機。
 
如今一切皆已落幕,老江雖不情願但脫離了病痛,仙逝而去。
 
與老江結緣是在1970年代,我們是國防醫學院一個研究單位的同事,他談吐詼諧、愛開小玩笑,很快就和另一位年紀相若的吳惠國因為對生物學的熱愛彼此成為好朋友。那時我在科月幫忙兼任編輯,也把江吳引入,與朱維鈞、杜興江、徐義鎮、穆美華等大家成為忘年的伙伴,一起為創立不到十年的科月打拼,為編務與經營貢獻創意與時間。1974年,我們提議出版部編寫自然叢書《真菌》、《昆蟲》等六冊及彩色世界叢書《花》等,分頭籌劃執行,盡心盡力。1977年,曾吳加入編委會,曾江也成為社委,參與科月的正式團隊。我們也曾在《幼獅少年》雜誌以曾國勳筆名聯合撰寫科學專欄,並協助新學友書局的「哥白尼21少年兒童科學」雜誌引介許多科月編委加入顧問群,這些早期的熱情誠如老科月人張之傑兄所評述的,是科月參與者帶給其他臺灣綜合科普刊物「外溢」的正面的影響。
 
1980年,我轉任東吳大學教職,同年接任科月總編輯直到1984年。在負責編務期間,每期封面的構思設計選定製作等流程總是亟費苦心的,老江常以攝影的品味提供專業的意見,也加入執行。1983年後,老江赴倫敦大學解剖及發生生物學研究所進修,主攻胚胎學、組織學及神經生物學,三年後返臺進入衛生署藥檢局主管生物製劑安全檢驗,直至2000年退休;這期間也在東吳微生物系開課,講授「實驗動物學」,為國內生醫科系獨有的科目。惠國兄也至美國深造,三人於是分散。
 
老江酷愛攝影,尤其推崇黑白攝影,認為黑白影像最能顯露風景人物的精髓,其實是多采多姿的。他雲遊倫敦、愛爾蘭、中歐、土耳其、越南、寮國、柬埔寨、中國及臺灣各地,30多年來出版了《倫敦切片》、《綿長的記憶—波西米亞》、《土耳其的人與土地 》等13本攝影集。我保有他贈送的《吳哥窟黑白講》一冊,翻開瀏覽,盡是吳哥窟古蹟獨有的美感及柬國鄉土風情,非一般打卡式流俗鏡頭所能比擬。他在《老英倫》中有言:「有景物(鬥牛、音樂、遊湖、建築、悠閒、墓碑,還有一隻大頭鵝聒聒聒)以及我一向認為攝影裡不可或缺的「人」元素」,好一個自在的老江。
 
退休後,老江全心投入科普工作,除了在輔仁大學及世新大學開設通識課程:「生物醫學」、「人體疾病與生態」、「心理、生理與病理」外,同時筆耕不綴,先後著有《新聞裡的生物學》:此書集合新聞焦點如複製動物、愛滋病、狂牛症、超級細菌等,為非生物專業的普通讀者解析;《漸成基因與遺傳設計》:此書針對漸成基因(又稱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興起,介紹該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如何挑戰演化論,對大腦科學及精神疾病的遺傳機制有深入淺出的闡述;以及《創傷之源起》等三冊科普讀物。也為商務書局主編:《生物醫學》、《愛滋病肆虐三十載》、《生生不息的科學(上)-複製與生殖的起始》等。
 
一位悠遊於生物奧祕與人文影像的科普工作者凋謝了,願老江安息。

 


江建勳在英國念書時拍的照片編了《老英倫》、《倫敦步調》、《倫敦切片》、《倫敦記憶》四本書,吳哥窟旅遊時的照片編了《吳哥窟黑白講》及《黑白吳哥》,到香港旅遊時的照片則編了《老香港》,前前後後出版嘞31本攝影集。圖為江建勳於2019年6月19日舉辦個人攝影展中的作品。(吳靜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