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02-02老鷹的保育之路 幾近消失的黑鳶族群如何再次復甦? 638 期

Author 作者 黃筠傑/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助理,受《老鷹想飛》感召, 毅然決然投入黑鳶研究,深受黑鳶著迷並以黑鳶族群復甦為己任的飲冰室茶集紅奶茶重度成癮者。

Take Home Message
• 黑鳶曾經普遍分布於臺灣各處,然而農藥與老鼠藥的大量使用,讓作為頂級掠食者的黑鳶族群的個體數量快速衰減。
• 政府、農民、研究單位三方共同合作,透過減少使用農藥與老鼠藥,並採用生態農法與猛禽棲架,同時滿足捕鼠與復育猛禽的目標。
• 即使是身為一般消費者的我們,也能藉由購買生態友善的農產品,支持農友保護動物棲地,幫助黑鳶族群再次興盛。

一羽黑影從頭上掠過,輕鬆地御風而行,飄過田地、飄過森林、飄過港口與海岸,最後找到牠的魚尾同伴。牠們整群沿著氣流盤旋而上,時而像一場緩慢和諧的舞蹈,時而彼此追逐嬉戲。

黑鳶,臺灣不典型的猛禽

黑鳶(Milvus migrans)於頭頂翱翔的景象在臺灣曾經非常普遍。老一輩的人都會說,以前在田裡三不五時抬頭就會看到成群的老鷹「鶆鷂」,但現在卻已經是只在臺灣南北兩端才偶有機會目睹的風景。

飛行中的黑鳶。整體呈深褐色,雙翅中末段有白色腕斑,如魚尾狀的尾羽是牠們獨特的特徵。(作者提供)

 

放眼世界,黑鳶有多個亞種廣泛分布全球,在歐亞大陸、非洲、澳洲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蹤跡,被稱為全球數量最多的猛禽之一。每年約有14 萬隻黑鳶在歐洲與非洲之間來回遷徙,在印度都市更是以極高的密度聚集⸺單一座城市可能就有10萬隻黑鳶!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牠們在臺灣變得如此稀有難見,甚至在1990 年代全島只剩不到200 隻?


這一切都要先從黑鳶的生態習性說起。

一般來說,猛禽屬於頂級掠食者,具有明確的領域性,通常會單獨活動;而黑鳶則是臺灣唯一的食腐性猛禽,且有聚集成群的習性。也許是藉由群聚交流食物資訊,進而讓覓食過程變得更有效率,但牠們偶爾也會搶彼此的食物,畢竟別人的零食總是比較香嘛!由於不挑食,不論死活的魚、蝦、麻雀、鴿子、老鼠、蝗蟲,甚至是市場或屠宰場的剩料都可以是菜單上的美食;再加上善於飄盪滑翔的飛行能力,從出海口沿著河道,穿梭農田與魚塭、從城市的邊緣到丘陵地的森林,通通都可以是臺灣黑鳶的一日生活圈!

既然食物資源沒有短缺,棲地的耐受性也這麼高,那臺灣的黑鳶究竟發生什麼事?直到2012 年,屏東科技大學的鳥類生態研究室開始在黑鳶屍體中驗出劇毒農藥與多種老鼠藥,才逐步揭開老鷹消失之謎。

全民風氣造成老鷹的食安危機鏡頭轉回1970 年代,當時臺灣經濟正在起飛,不僅工業,連農業都有不少技術改革,讓許多農民頭痛的鳥害、鼠害問題也有了新穎的化學解方, 在全國各地推廣著。

劇毒農藥「加保扶」(carbofuran)又稱「好年冬」,最初是作為殺蟲劑的農藥使用,但在試驗發現這種農藥也可以毒死鳥類、老鼠之後,便被農藥廠商大力推廣用來解決鳥害問題。在水稻直播栽培正興起的那個年代,農民會先將稻種泡過加保扶再播進田裡;或是將稻穀、玉米粒等浸泡加保扶後,撒在田邊當作毒餌。於是會吃稻種、稻穀的食穀性鳥類首當其衝,因急性中毒而大量成群地倒在田中、路邊。對食腐性的黑鳶來說,這些成堆的屍體就像美食自助餐一樣,深受牠們青睞。 然而隨著黑鳶取食這些屍體,體內便迅速累積大量毒素,使黑鳶族群也跟著殞落。

除了加保扶外,被大量散播的老鼠藥也對黑鳶帶來極大的威脅。初代老鼠藥「殺鼠靈」(warfarin) 在1950年代被引進臺灣,政府在試驗成功後,便於1980年代開始舉辦全國農地滅鼠週,於每年的 10 月底至11月初發放老鼠藥給農民,進行鼠害防治。老鼠藥也從一代進化到毒性更強、更不容易被代謝的二代老鼠藥「可滅鼠」(brodifacoum)。

在投藥的過程中,許多農民為了增加鼠藥取食率,也紛紛開發了各自的祕方──加入花生粒或麻油等拌炒。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些放在田裡的老鼠藥除了老鼠會吃,還有很多小蟲、蝸牛蛞蝓、小鳥小雞,甚至是路過的阿貓阿狗也會吃! 於是難以分解的老鼠藥,漸漸在生態系中以非常複雜的網絡傳遞、累積,最後以高濃度的劑量累積到了石虎、猛禽等頂級掠食者。

大部分的老鼠藥為抗凝血劑,屬於慢性毒,因此吃到老鼠藥的老鼠不會死在原地,而是過了5~7 天才會死在別處。但在這段期間內,老鼠仍然到處走跳,也可以透過進食持續累積更高濃度的老鼠藥,直到身體變得虛弱後,才被天敵當作容易到手的佳餚。繁殖迅速的老鼠只要一停止投藥,族群便可以迅速回升,但是老鼠的天敵們除了生命週期較長、每次繁殖的個體數量也較少,族群數量一旦下降,要恢復往往更加困難;天敵變的更少、老鼠變得更多,就需要使用更多的老鼠藥, 進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加保扶與老鼠藥同時在臺灣被大量廣泛使用的結果,導致了黑鳶族群從原本的全島普遍分布,到最後只剩下局部地區留有少數族群,還一度因為次級毒害的危機而瀕臨滅絕。即使到了近幾年(2010~2020年),黑鳶的救傷、死亡個體中仍有超過八成都是因為中毒而致。不僅是黑鳶受到影響,老鼠藥在生態中的累積使得許多不同猛禽的體內都被檢出老鼠藥,不論是在空曠環境以老鼠為主食的黑翅鳶(Elanus caeruleus)、在都市綠地食性廣泛的領角鴞(Otus lettia)、鳳頭蒼鷹 (Accipiter trivirgatus)、甚至是住在淺山森林以蛇為主食的大冠鷲(Spilornis cheela)都深受其害。

正當生態中的次級毒害看似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雪球,而且無法停止時,這些中毒的黑鳶天使們讓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看見了曙光。

圖二:因老鼠藥中毒而倒在地上的虛弱黑鳶。
(作者提供)

轉機與起色:友善生態農法與猛禽棲架在發現黑鳶受到加保扶與老鼠藥次級毒害的證據後,研究團隊隨即向政府的主管機關農委會防檢局反應,終於在2015 年停辦全國農地滅鼠週,不再免費發放大量的老鼠藥;高濃度的加保扶水懸劑也在2017 年正式被禁用。與此同時,研究團隊也嘗試陪伴農民,不使用老鼠藥、加保扶來毒害鳥類,並創立友善生態的農產品品牌。近年政府也開始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方案,讓從事生態友善農法的農友可以領取「生態薪水」。

不過,減少老鼠藥的使用就得面對作物減產的問題,對此國內外許多人都在嘗試尋找防治鼠害的替代品。在國外,部分國家會禁止二代鼠藥在零售店販售,且使用時必須放在食餌盒內以防止其他動物誤食中毒;更有公司研發出新型環保鼠藥,裡頭含有玉米等植物纖維能夠阻塞老鼠腸道導致死亡,不會衍生次級毒害的問題,近年來也有在臺灣上市。

除了老鼠藥,還有不同類型的連續捕鼠機關相繼推出,例如:使用滾筒或是翹翹板的掉落式陷阱、只能進不能出的連續捕鼠籠等。其中最有名的是由紐西蘭公司所開發的A24 氣動式滅鼠器,採用餌料搭配撞針、撞擊器的組合,用較人道的方式瞬間擊殺老鼠。

去(2022)年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成果圖。目前全島只剩下南北兩端有穩定族群,不過近年來隨著全國滅鼠週停辦、
高濃度加保扶被禁用以及友善農法的推動,可以看到黑鳶族群正在緩慢回升。(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另一個方法則是由生物防治切入,吸引老鼠的天敵回到田區幫忙捕鼠:猛禽棲架。在空曠的田區設立高約5 ~ 8 公尺的棲架,利用猛禽喜歡站在制高點的習性,吸引牠們來到田區活動,同時幫忙農民抓老鼠。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從2017年開始推廣猛禽棲架,並利用自動相機進行鳥類監測,如今已經有許多農友在自己的田區設立棲架,生產友善生態的農產品。政府更是在去年推行生態給付時追加棲架監測獎勵,當符合標準的農友在田區架設棲架並拍到有猛禽來使用時,便可以獲得最高1 萬3000 元的額外獎金。那身為一般消費者的我們,又能如何幫助黑鳶呢?

每一天都有機會幫助黑鳶

如果我們一天三餐正常飲食,每天便至少有三次機會可以幫助牠們,沒錯,就是從「吃」開始!不要小看消費者的力量,透過購買友善生態的農產品,支持農友持續保育農田棲地與生態,如此一來不只黑鳶,所有棲息在農田的物種都會受益,彼此相繫。

隨著政府、農民、消費者的各種努力,臺灣的黑鳶族群有緩慢上升的趨勢,甚至曾經有一隻因為老鼠藥中毒而接受急救的黑鳶,在野放兩年後成家,成功養育兩隻小雛鳥長大離巢!低濃度的加保扶粒劑、二代老鼠藥仍然可在市面上購得,這些仍是研究團隊持續努力改善的目標。

研究人員利用自動相機記錄黑鳶育雛行為。(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

 

期待有天我們能夠再次讓黑鳶變得隨處可見。

延伸閱讀
1. 林惠珊等(2019)。2019 年臺灣黑鳶保育行動綱領。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 沈振中(2003)。臺灣與亞洲鄰近國家黑鳶定點調查結果之比較。臺灣猛禽研究,51–58。
3. Hong, S.-Y., et al. (2018). Recent avian poisonings suggest a secondary poisoning crisis of black kites during the 1980s in Taiwan. Journal of Raptor Research, 52, 32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