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12-13臺大與國際合作 研究COVID-19疫情如何影響心理健康 492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陳亭瑋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自2020年初開始大流行,疫情不只對於身體健康有影響,也可能會影響心理健康。從疫情本身造成的擔憂與焦慮,到各國採取許多疫情控制的措施,如關閉學校與商業活動、要求維持社交距離等都影響了許多人的心情。此外,疫情所造成的經濟蕭條、失業率攀等變化,也都有可能會影響大眾的心理健康、甚至增加自殺的風險。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張書森團隊參與國際合作,分析歷史資料以了解傳染病的大流行如何影響社經地位弱勢與心理健康有困擾的易感受族群,以及疫情期間的自殺風險與心理健康狀況,並且與國際資料做比較。由團隊發表的一系列研究結果顯示,COVID-19疫情初期臺灣與各國的自殺率並沒有明顯的上升;但在疫情高峰時期全國自殺防治專線電話來電量顯著增加,主要以詢問疫情變化的內容為主。

回顧歷史資料可以發現臺灣在1918∼1920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期間,有兩波因肺炎大幅死亡的疫情,在第二波疫情期間自殺率有小幅增加,約33∼35%。而在 2003年的SARS疫情期間,臺灣的自殺率並未增加;相較來說SARS疫情嚴重的香港,自殺率在高峰期有24%的小幅增加,主要發生於男性與老年人。

在COVID-19疫情期間,臺灣2020年的總體自殺率與預估值相比下降7%,主要來自在疫情高峰的2020年 3∼4月期間有14∼16%的下降。來自全球33個國家的資料也顯示,在疫情開始後的9∼15個月間,除了少數例外如日本、奧地利、捷克,多數國家的自殺率並沒有增加,甚至有小幅度的下降。各國的自殺率變化與 COVID-19的死亡率、防疫措施嚴格程度、經濟蕭條程度、所得高低以及國家的自殺防治策略都沒有關連。自殺率沒有增加,或許與短期內大眾的注意力轉向疫情, 社會凝聚力增加,以及外出受限、在家時間增加,造成自殺行為不易發生有關,但仍須進一步研究加以釐清。

然而在疫情高峰期間,臺灣自殺防治專線的來電量明顯增加。雖然增加的部分主要是詢問疫情相關資訊,實際與自殺相關的來電量並沒有高於預估趨勢範圍。不過根據這段期間收到的來電內容,仍然顯示疫情確實對人們造成了許多影響,無論是在染疫的恐懼、經濟衝擊以及防疫措施對於生活所造成的影響,都對不少人的心理造成了負擔。疫情期間,有許多人產生了額外的經濟壓力、移動受限、人際衝突、就業就學中斷、就醫困難以及人際支持減少等,都會增加個人的焦慮、孤單、失眠、憂鬱情況,甚至有可能導致少數人因此產生自殺想法。

這一系列研究幫助了解傳染病大流行對於心理健康與自殺率的影響,雖然在此研究中發現短期的整體自殺率並沒有增加,但中長期的自殺風險是否有變化,需要密切持續觀察,提供適當的社會、心理與就醫支援,提升整體社會的心理健康。


延伸閱讀

臺大校訓(2022年11月16日)。臺大研究成果報導—公衛學院 COVID-19疫情對自殺風險的影響:臺灣與國際研究發現。https://reurl. cc/kqOW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