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05-01找尋可見光源下消失的線條 紅外線反射攝影 629 期

Author 作者 李昱/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歷史與藝術文化資產的科學與修復博士,現任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助理教授。

Take Home Message
► 紅外線是指波長分布於0.76 ~ 1000 微米範圍內的不可見光,又可細分為近紅外線、中紅外線、遠紅外線。
► 近紅外線波段常用於藝術品與文物檢視,作品中的不同材質在紅外線照射之下,可以呈現出明暗對比。
► 由於紅外線容易被炭筆、鉛筆等含碳物質吸收,又屬於一種非破壞性的檢測方式,因此在文物修復中相當重要。

如果讓你選擇一個超能力,你會選什麼呢?是像綠巨人浩克(Hulk)一樣力大無窮,還是像閃電俠(Flash)一樣擁有瞬間移動的能力,或是像超人一樣可以透視一切物品?或許許多人會和筆者一樣,選擇「透視」這項超能力吧!只要擁有了它,不但可以看穿盒子裡的物品,甚至還有機會提前知道刮刮樂是否會中獎。而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也有一項技術類似於上述所提及到的功能,那就是「紅外線反射攝影」(IR-reflectography)。接下來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這項技術吧!

修復師利用攝影機檢測畫作。(正修科技大學提供)

什麼是紅外線反射攝影?

紅外線(infrared, IR)是西元1800 年,由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所發現的,它的主要波長分布於0.76 ∼ 1000 微米(μm)範圍內,依據國際標準組織針對光學、光子學-光譜帶分類系統(ISO20473:2007 optics and photonics—spectral bands)的訂定,紅外線波長的範圍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

1. 近紅外線(near infrared, NIR):波長範圍在0.78∼3微米,又可被細分為IR-A(波長0.78∼1.4微米)以及IR-B(波長1.4 ∼ 3 微米),是藝術品與文物檢視應用中,最常使用到的波段之一。
2. 中紅外線(mid infrared, MIR):波長範圍約在3∼50 微米之間,主要應用於監視系統等領域。
3. 遠紅外線(far infrared, FIR):波長範圍約在50 ∼ 1000 微米之間,因為此範圍的波長可以被一般照相機所記錄,所以常被運用於最近疫情期間的體溫熱像儀中。

簡單介紹完所有紅外線種類後,接著來說明紅外線反射攝影如何應用在文物修復領域。所謂的紅外線反射攝影,其實是藉由紅外線的穿透特性,研究、調查肉眼無法辨識出的資訊,例如畫作表面黃化,或是被寺廟中長年煙燻累積下覆蓋的畫作等,屬於一種經常被運用於文物檢視的非破壞性檢測方式。由於紅外線是一種不可見光源,因此在拍攝時需要大量自然光,或使用紅外線燈源搭配數位相機、特殊底片,以及濾鏡片才能夠顯示影像。它的應用原理如同一般攝影,差別只在於使用「可見光」或「不可見光」作為直接的照射光源。

物品經由紅外線燈源照射後,會反射部分光線及紅外線輻射至濾鏡,而濾鏡則會過濾可見光源,僅保留紅外線至相機成像,最後呈現出不同明暗值的灰階影像。另外,作品中的不同材質在紅外線照射之下,所呈現出的明暗對比也會有所區別,例如在可見光下屬於相同色相,難以透過肉眼區別的墨水,在紅外線照射下,就可以透過明暗程度的不同而被輕易區分。由於紅外線較容易被炭筆、鉛筆、石墨等含碳物質吸收,且屬於一種非破壞性的檢測方式,因此在文物修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應用範圍也較為廣泛,更可延伸到木質、織品、油畫,甚至考古學等領域。

例如在臺灣常見的傳統木質彩繪中,師傅們習慣以鉛筆、炭黑、墨線等方式繪製底稿,之後再將顏料粉與亞麻仁油或桐油混和後上色。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彩繪的顏色會逐漸老化、黃化、黑化,甚至剝落遺失,導致現代修復師難以透過肉眼觀察該畫作的樣貌,而這時候便能使用紅外線反射攝影來觀察。此外,該技術對於廟宇中受到煙燻與鹽害所覆蓋的彩繪更是功不可沒,甚至可以在彩繪層顏色脫落的情況下,觀察到前人彩繪時滲入基底材的墨痕!

紅外線反射攝影,如何應用在文物修復?

經過上述介紹後,相信大家都已經具有紅外線反射攝影的基本知識了,接下來我們就透過實例,一起見識一下紅外線反射攝影的厲害吧!

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透過紅外線反射攝影,觀察在可見光底下油畫作品中看不到的鉛筆底稿。而位於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Guggenheim Museum)也同樣使用這項技術,在畢卡索(Pablo Picasso)繪製的《熨衣服的女人》(Woman Ironing)畫作中,發現原畫的彩繪層下還有一幅上下顛倒且繪製精細的男人肖像繪畫。……【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