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04-15一位獨行的科學教育家 紀念陳國成教授 484 期

Author 作者 劉源俊/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今(2022)年1月22日傍晚,從科學月刊社李經理處得悉:陳國成教授已於2020年4月18日辭世,享耆壽90歲。我驚訝而遺憾竟不知情,當即與他的二公子陳紹光聯繫;原來是因為疫情,喪禮一切從簡。我與陳教授多年未得見面,不久前還想到他;今竟天人永隔,不勝唏噓!之前與他合作及談話的種種情景不禁湧上心頭,乃決定在他辭世兩周年此際,寫這篇紀念文。

陳教授祖籍福州,1930出生於天津,自小生長在北平,後隨父母來臺,1951年畢業於臺灣省立農學院(現國立中興大學)農業化學系。他服役後,為準備公費留學,曾在臺灣大學旁聽半年,課餘的下午多待在臺北市館前街的臺灣省立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研讀,輒至閉館。這一經驗乃奠定他日後從事科學教育,乃至想開辦科學博物館的志向。但因事不順遂,他要等到十多年後,才獲天主教公費,成行赴美留學。

他曾在聯勤測量學校服務,後到省立臺中一中教化學;多位名人都是他在中一中的受業弟子,包括施啟揚、楊維哲、趙守博、廖一久、陳維昭、林柏榕等人。後來他到中興大學化學系任教;1976年該校環境工程學系獲准成立,他先是協助籌備,翌年8月轉到該學系任教並擔任第一任主任(歷四年)。

任《科學月刊》出版部總編輯,創辦《自然》雜誌

1970年1月,《科學月刊》在臺北市創刊,立刻引起陳教授的注意。未久,陳教授建議科學月刊社將文章匯集成小冊出版,可增流傳並廣闢財路。到年底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成立,翌年一月的董事會會議中就決議請陳教授籌組出版部,為總編輯。1971年7月,董事會改組,陳教授擔任董事。1973年1月董事會再改組,我進入董事會並擔任《科學月刊》編輯委員,因而認識他。(但陳教授住在臺中,不常見面。)

陳教授任出版部總編輯期間,極為投入。到1972年元月,出版部就已出版了「科學月刊選粹」12冊,進一步規畫出版《生活自然科學叢書》(The Life Science Library)。然到當年5月,基金會存款已用罄,出版部石資民社長乃洽商由興台印刷廠投資印刷該叢書,科學月刊社銷售,而盈餘由印刷廠、編輯者、基金會三分。

未料,《科學月刊》銷路持續下降;在1973∼1974年期間科學月刊社的經營型態及人事曾有大波動,在此不贅。到1974年3月,因出版部在臺中投資過多,積壓資金過多,科學月刊社週轉不靈,董事會決定暫不再投資出書;至此,陳教授負責出版的圖書共50冊,包括《科學月刊選粹》、《大學用書精譯》、《科學名著譯叢》、《科學名著選粹》、《物理科學論叢》等系列,及《生活自然科學叢書》(6冊)。《生活自然科學叢書》後因涉及法律糾紛,科學月刊社於10月停售。

同時期,陳教授多次提議《科學月刊》要有彩色頁,但以當時科學月刊社的財務情況,實在不可能。陳教授失望之餘,決定獨力在臺中創辦《自然》雜誌;該刊於1977年10月10日創刊,內容以博物(natural history)為主,兼及天文、地理、考古、人類等(採16開,每月10日出刊,每期76頁∼84頁不等,固定有彩色頁)。

在發刊辭中,陳教授寫:「我們何不做個橋梁,把大自然帶到每個人的家中,使各個階層的人們,都領會『自然』的賦予。……我們希望能達到國外同類型雜誌的水準,成為一本圖文並茂雅俗共賞的讀物。

《自然》雜誌後來一直延續辦到1996年(辦滿20卷)為止。在這期間,他把所有薪水及空閒時間都投了進去。他曾透露,也在中興大學昆蟲學系任教的夫人江瑞湖教授是他最大的支柱。

致力科學中文化,編輯《幼獅數學大辭典》

此外,陳教授還做了兩件了不起的事情:一是催生自然科學博物館,一是編輯《幼獅數學大辭典》,且簡短說來。

先說《幼獅數學大辭典》。他在1980年8月寫的〈緣起〉中寫:「……工作愈長久,愈感到科學辭典的編纂極為需要,這是百年的大事,明知道自己的學力和程度均不足擔當此一重任,但是總要有人起個頭。於是不顧艱難,不計成敗,不畏譏議;但憑熱誠、真摯和信心,著手《科學大辭典》的編印計劃,並積極搜集國內各種版本的辭典資料。」「民國65年春季,計劃擬出後,最大困難是尋覓出版者來支持,和說服熱心科教的學界及社會人士來贊助合作。奔波各地,甘苦備嚐,……。

近年來致力於『科學中文化』到『科學中國化』的理想,真像一團火不斷在心中燃燒著,幾經熄滅,而又復燃,傳遞這些火種的主要是早年在省立臺中一中任教的同學,廿多年了,他們中間許多在學術和事業上獲致不少成就,使自已體會到『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真諦,和從事教育職志的欣慰。

當大辭典工作計劃遭到擱淺時,自己遂想到向救國團方面請求助力,復念及數學為一切科學的根基,數學辭典的編輯最為艱澀困難,以此為起點當最具意義。於是邀請了三位好友,東吳大學理學院長劉源俊博士、臺大數學系教授楊維哲博士和黃武雄博士陪同,懷著一份疑慮的心情,做了當時救國團執行長宋時選先生的不速之客。(按:約於1978年間)會客原定時間為30分鐘,大家暢談了近一個小時,對自己而言這是決定命運的時刻。宋執行長基於從事的編輯都是年輕的學者……遂決定取名為《幼獅數學大辭典》(Youth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交由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印行,……。」陳教授於是擔任大辭典的總編輯。

這一大辭典共包括四冊:篇幅較小的《統計學篇》(黃登源主編)於1980年10月出版,《數學大辭典》(賴漢卿主編)正文上卷於1982年10月出版,下卷於1983年6月出版,還有《參考篇》(索引)於1983年10月出版。正文上、下兩卷16開本共有3727頁,真是洋洋巨著!

他在1982年8月寫的〈再記〉中寫:「幼獅數學大辭典由於篇幅浩繁,大家初次從事此類編輯工作,加上數學符號十分複雜,容易出錯,一再訂正,……。更為了外國數學辭典多忽略了我國古代數學的輝煌成就,在這方面儘量充實有關資料,……。幸好,及時等到國立編譯館出版第三版數學名詞(於今年3月出版),於是全書中名詞再經過一次全面性的整理和統一,顯然工作份量,更加沉重,但在意義上卻十分重要。因之,正式出書日期遂延至今年10月。這兩年來,常徹夜地工作,身心所受到壓力甚大,……。」艱鉅的工作終究完成了;陳教授的教育理想、工作態度與虔誠精神躍然紙上,令人欽佩!

1984 年某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處在中興大學開顧問會議後合影。
圖中左四為陳國成,左三為王鑫,左五為作者,右二為漢寶德主任,右四為李亦園。(作者提供)

催生自然科學博物館,以文化發展為職志

再說自然科學博物館。話說1975年4月蔣中正統逝世,不久沈君山呼籲以政府的財力和人民的捐獻,合力興建一座國家級的「中正科技博物紀念館」;陳國成教授於5月6日的《中央日報》寫〈國家需要一座科學殿堂〉呼應並催生。1977年1月2日《中國時報》社論寫〈應即籌建科學工業博物館〉,同月26日李怡嚴邀我一同在《中國時報》寫〈我們對於「科技博物院」的意見〉,以為呼應。郭正昭、陳勝崑、蔡仁堅三位接著寫〈科技博物院與科學發展〉,認為科技博物院是「科技本土化運動」的起點。1977年9月蔣經國在行政院長作施政報告,提到10項建設後的12項建設,其中包括在各縣市設立文化中心(包括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我乃於1978年1月30日再在《中國時報.眾議》寫〈科技教育與科技博物院〉,其中指出:「既然政府有魄力要在各縣市設博物館,與其設立幾個小型文物博物館,不如集中力量在某一縣市設立一個大型的科技博物院。」未久(2月13日),「三匠」(郭、陳、蔡三位)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又再呼應我的意見,「讓大家來促成這一件有意義的事。」

1978年,政府正視到了文化建設的重要。在教育部(部長朱匯森、政務次長施啟陽)研擬的大綱草案中規畫:5年內除完成各縣市文化中心之外,規畫國立中央圖書館遷建,中正紀念堂園區內設國劇院及音樂廳,設立自然科學、科學工藝、海洋三個大型博物館;其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地址選定在臺中市,要最先啟動。

陳教授興奮之餘,將1979年的《自然》雜誌第三卷一月號編成《理想的自然科學博物館》專號,以國家需要一座科學殿堂為主題,更提出設置計畫初步草案,並介紹英美數座科學博物館。這一專號受到政府重視,因而1979年陳教授有兩度出國考察的機會──4月間隨同教育部施啟揚政務次長至東北亞訪問,7、8月間則參加國科會張去疑副主任委員領隊的「中華民國教育部博物館考察團」(包括漢寶德與陳國成,團員共七人)作環球之旅,共參觀了16所大型博物館。其後一年內,陳教授在課餘與夫人及多位熱心博物館設計的專家,時加研商,提出進一步規畫報告──以自然科學及天然環境為主題,甚至設計出一博物館的外觀造型。

1981年的《自然》雜誌第五卷3月號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專號》專號,其中要目包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之催生者」照片集錦、〈論台灣省立博物館之改制〉、〈新聞界報導之自然科學博物館〉、〈歐美科學博物館之考察〉、〈文化建設是一切建設的源頭〉、〈世界著名科學博物館簡介〉、〈文化建設的幾個實質問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計劃草案〉,以及〈如何有效推動當前重大文化建設〉諸文,幾乎完全是陳教授一人的作品。

原本教育部內定陳教授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博館)籌備處主任,陳教授也曾有為科博館中斷教職,改服公職的打算。但後來漢寶德(時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應邀參加經建會的會議,該會決定科博館的規模比陳教授設想的大上六倍,乃請有較強國外背景的漢寶德擔綱負責興建,因而翻轉了教育部的人事任命。籌備處於1981年成立,漢寶德任主任,自6月起聘請顧問13位(包括陳教授與我)。

此一轉變雖是一遺憾,但陳教授默然接受。其實以陳教授單純直率的秉性,恐也難以應付招商建築可能牽扯的諸多糾葛;從好的方面說,則是陳教授躲過了一場人生潛在危機。另方面,則漢寶德對陳教授的主張與做法,也適當採擷。該館於1988年開館營運,如今蜚聲國際;漢、陳兩位的竭力構思與促成,功勞實應相提並論。陳教授的興趣不止於科學教育,他曾送給我一本1968年以陳子實為筆名編選出版的《北平童謠選輯》,每篇配以剪紙圖案,極為精緻。他在〈前言〉裡寫:「民俗文學和藝術對於人類的歷史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觀乎陳教授的一生,他從事各種工作,總是:竭心盡己,以文化發展為職志;敬事聽天,視個人榮辱如浮雲。這樣的人,今世罕見,極值得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