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4-01第11屆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聚焦農業、養殖與蛋白檢測 436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為表彰臺灣女性科學家在學術上的成就,2008年起,由臺灣萊雅公司所發起的傑出女科學家獎已邁入第11年。沿襲西元單數年頒發物質科學領域、雙數年頒發生命科學領域女科學家的傳統,今(2018)年,第11屆臺灣傑出女科學家傑出獎頒給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蔡宜芳特聘研究員;新秀獎則分別由成功大學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王涵青教授與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趙玲副教授獲得。
 
頒獎典禮於3月10日在臺灣金融研訓院舉行,獲得傑出獎的蔡宜芳博士,長期致力於植物農業的相關研究中,並研究硝酸鹽的轉運蛋白與感應蛋白,對於農業發展有顯著的貢獻。蔡宜芳表示,面對全球的人口不斷攀升,國際對糧食需求也越來越大。作為農作物營養來源——氮肥的合成消耗全球2%的能源,但其利用率卻只有30~50%,而剩餘的氮、磷則會造成湖泊、河流的優養化和藻華現象等,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影響。
 
因此,專攻植物營養學的蔡宜芳,期望能提高氮肥的應用效率,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她找到了第一個硝酸鹽轉運蛋白CHL1,並透過分子生物學找出植物體內硝酸鹽的運送機制。爾後進一步的研究更發現此轉運蛋白也是感應子,能利用她來偵測土壤中硝酸鹽含量的變化,更能調控植物的生長和生理代謝。此項研究發現不僅修正教科書上植物中硝酸鹽的運送機制,也完整了人類對於植物體內硝酸鹽運轉的面貌。蔡宜芳更進一步設計出能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的方法,有助於改善人們對氮肥的應用,在提升作物產量的同時,也能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與對環境的照顧。

獲得新秀獎的王涵青博士,其研究領域則專注於蝦類病原體和蝦類免疫學中,不僅建立「蝦體類適應性免疫」的系統,並結合生醫系統生物學模式,找出第一個由無脊椎病毒所驅動宿主的有氧糖解作用。不僅如此,她更將微生物菌相學的概念帶入蝦類細菌並疾病,嘗試藉由各種不同面向投入蝦類疾病的研究,探索出蝦類疾病學更多的發現。

而這些全新的病原體觀念與成果,除了改變已知的無脊椎動物免疫學概念外,她更將研究結果和蝦類產業業者進行交流與分享,不只是讓臺灣蝦類養殖產業能獲得最新資訊,協助業界建立蝦病原體的防範策略,也受邀赴國外進行蝦類的探勘與指導,以降低蝦病毒對於蝦產業的危害和影響,提升蝦類的品質和幫助養殖蝦業的永續發展。

另一位新秀獎得主趙玲博士則是透過細胞膜蛋白建立各種平台與檢測試劑、晶片,有鑑於現今越來越多治療或標靶藥物是透過細胞膜蛋白來進行,但是由於蛋白的結構與功能會受到純化或檢測時的環境所影響,因此,趙玲嘗試建造各種細胞膜晶片,使蛋白可以在原本所存在的環境中被分離、純化或檢測。透過此方法的檢測能夠有效的改善研究過程中因環境的變異而使蛋白產生變異,進而影響研究結果。

除此之外,她更進一步發展新型免標記篩選藥物工具,能顯著降低蛋白純化和標記時間,找出傳統方式無法發現的候選藥物。目前,其研究團隊透過結合化學、物理、化工和生物等各項基礎和技術,建立多項細胞膜蛋白平台、疾病檢測晶片和開發許多檢測試劑,而這些相關開發目前也獲得多個專利。

而在頒獎典禮上,三位得主也各自分享她們在研究路上的心路歷程並給予未來想從事科學研究的女性鼓勵與建議,蔡宜芳期望年輕女性能「follow your heart」,縱使研究之路很辛苦,但當研究有成果時,所獲得的回報是無可比擬的;王涵青認為身為科學家最重要的是要擁有奇想力,因此她期許學子們能多閱讀各種不同領域的書和廣泛去體驗各種人、事、物,不因性別而侷限各種可能。當走在研究的道路上時,能學著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成長;趙玲則建議想跨領域研究的學生應先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中打好基礎,再運用相關的工具設法提供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