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2年
- 627期-天涼泡湯趣!(3月號)
文章專區
2022-03-03從溫泉來的生物魔法
627 期
Author 作者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熱愛細菌的細菌人,研究領域為微生物生態,對環境微生物社會的興趣遠大於對人類社會的興趣,近年來亦致力於科普寫作的實踐與推廣。
Take Home Message
►早期的地球就像一個巨大溫泉浴池,「高溫」才是預設的生活方式,因此科學家們相信,住在溫泉裡面的細菌比較可能保有地球早期生物的特性。
►由於能在高溫的溫泉裡住下來的生物不多,環境裡能得到的養分總量也比較少,因此溫泉菌常常只能利用環境裡少量的有機物,或是以水裡的氫氣和無機鹽類作為能源生存。
►高溫會造成細胞膜結構改變、酵素失效、蛋白質變性,使細胞裡的化學反應受到很大的影響。溫泉菌利用不同的磷脂分子或鍵結方式,穩定其細胞膜結構; 蛋白質則藉由調整胺基酸加硫鍵,讓結構變得更穩定以維持正常代謝功能。
►COVID-19疫情中使用到的PCR技術,就是利用溫泉菌耐高溫的酵素支援,讓我們能利用反覆升溫降溫,使少量的DNA片段越變越多。
溫泉是咱們花蓮的特產,每個旅遊網站都查得到。來花蓮泡在溫泉裡讓大腦徹底放鬆,離開浴池後再來點在地美食美景,這才是享受人生。我們泡暖了身子後就可以喊著:「好熱好熱!」離開,但是對必須整天泡在裡面的細菌來說,溫泉可就是個無法逃避的大考驗。
它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高溫。我們過去做過溫泉菌研究,採樣時那從源頭流出來的泉水,溫度超過70℃。平常洗澡水到60℃就讓人受不了,如果再升到70℃,那人大概就要燙熟了。但是在這麼高溫的泉水裡卻還是住了細菌,我們甚至可以在泉水裡看到細菌們聚集結成絲狀黏在石頭上,在泉水裡像短短的白色毛線隨著水流擺動。這些細菌是怎麼活下來的啊?
古早味慢活區
如果從這個星球的演化史來看,應該問的問題是「我們怎麼活下來的」?地球原本是個高溫星球,慢慢冷卻後,水汽凝結降落到地面形成海洋,才有機會讓生物在海裡出現。地球早期應該像個超大的溫泉浴池,而「高溫」才是這顆星球預設的生活方式;後來我們的祖先適應了低溫,在慢慢冷掉的地球過得越來越好。而不能忍受低溫的細菌只能躲進溫泉,繼續繁衍後代。因此科學家們相信,住在溫泉裡面的細菌比較可能保有地球早期生物的特性。這點從DNA 分析結果也看得出來,一些在溫泉出現的高溫嗜熱菌種,的確是屬於演化上比較早出現的細菌分支。
除了耐熱,這些溫泉居民的另一個共同特性是慢活。能在這種地方住下來的生物不多,你也不會看到溫泉水裡有魚或水草,所以在這環境裡能得到的養分總量也就比較少了。這裡的細菌只有環境裡少量的有機物可用,或利用水裡的氫氣和無機鹽類當能源,用少少的能量慢慢但堅強地活著。雖然這跟大腸桿菌搶養分積極分裂壯大族群的生存策略大不相同,但事實證明「慢慢來」也能讓這些細菌存活到今天。如果溫泉圈裡展現地球早期居民的生活樣貌,那這個星球的傳統應該是泡著溫泉不做什麼地緩慢過活啊!
燙不死的高溫存活之道
這些在高溫環境下生活的細菌最讓人感到好奇的,還是怎麼能在這種燙死人的水裡好好活下來?我們的細胞在高溫環境下會遭遇這些困境:分子在高溫下不穩定,高溫會令蛋白質變性而失去作用,造成細胞結構改變、酵素失效,使得細胞裡的化學反應受到很大的影響。我們的DNA的結構是雙股螺旋分子,這下會因為溫度上升而被拆成兩條單股DNA;而細胞膜成分為磷脂質(phospholipid),像油一樣加熱後就會加速流動,若溫度太高就不能維持現在包在細胞外面,隔絕細胞內外的功能。所以在考慮身體如何調節體溫的問題之前,每個細胞就會因為高溫而活不下去了。
不過,為什麼這些在溫泉裡長住的細菌,現在都還是活得好好的呢?主要是因為它們用了不同的磷脂分子或不同的鍵結方式,來避免細胞膜的過度流動。DNA是由腺嘌呤(adenine, A)、胸腺嘧啶(thymine, T)、胞嘧啶(cytosine, C)、鳥嘌呤(guanine, G)這4種含氮鹼基排列起來的,其中C 和G拉住彼此的力量比較大,而在高溫細菌的DNA裡,就用了比較多的C和G來讓DNA不被拆開。至於作為酵素用的蛋白質,高溫菌就置換了蛋白質裡頭的胺基酸、加上硫鍵,使其結構變得更穩定,且在高溫下不容易變形。這樣一來,對存活來說很重要的酵素就可以在高溫下使用,維持正常代謝功能。……【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