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編輯室
諾貝爾獎政治不正確?
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風潮席捲全球。政治正確原先用於描述為了符合官方立場與主流價值的作法,常見於非民主國家。到了現代,政治正確成了避免歧視的詞彙。20世紀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同性戀權利運動、女性主義思潮等,強調社會的多元價值,並鼓勵、催生各種思想,打破傳統僵固的思維,對抗刻板印象與歧視等。不過,近年政治正確卻逐漸矯枉過正,甚至已到了荒謬的地步。
典型的例子是美國好萊塢(Hollywood)電影產業。為了展現多元價值,女性角色、有色人種、多元性向等元素,開始不斷衝撞過去以「白人」、「異性戀」、「男性」為主的電影內容。這樣的改變展現了現代社會的不同面向,同時讓人們學習與包容不同族群的存在與文化。但常看電影的觀眾不難發現,近期的好萊塢電影已太過刻意在劇情中添加這些元素。如果原先的劇本就以女性、黑人,或同性戀等為主體也罷。可弔詭的是,有些經典文學、童話等,卻硬被套入這些元素,破壞了原作的精神與主體性。
回到今(2021)年的諾貝爾獎,由於本屆只有一名女性獲獎(和平獎),法新社向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韓森(Göran Hansson)詢問諾貝爾獎是否會增設女性保障名額。對此,韓森表示:「很遺憾只有少數女性獲得獎項,這反映了社會的不公現象,從以前到現在皆是如此,我們仍需持續做出努力。而為了符合諾貝爾獎的精神,我們並不會增設女性或任何種族的保障名額。」
所幸,矯枉過正的政治正確風潮尚未影響諾貝爾獎的公正性。韓森表示,諾貝爾獎主要表彰在該領域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而非針對特定性別與種族。雖然百年來諾貝爾獎大部分的得獎人都是白人男性,畢竟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中仍以這群人為多數,但時代不斷進步與改變,女性及其他膚色人種已越來越多人投入到各個領域,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其他族群獲得諾貝爾獎。此次諾貝爾獎也讓人們反思這些看似「公平」制度,是否只是保障了更不公平的「特權」呢?
主編 謝育哲
01 目錄走編
News Focus
04 如何避免拖延症?試試別設定截止時間吧/對流層往上跑!氣候變遷導致對流頂層逐漸升高
05 天生的建築師,一窺蜘蛛織網時的腿部運動/經歷自然災害後,夫妻感情會暫時變好?
封面故事
06 封面引言
08 封面故事一:《2021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史上最「有感」的諾貝爾獎?解開溫度與觸覺的身體感覺之謎/陳志成
12 封面故事二:《2021諾貝爾物理學獎》
建立地球氣候模型 可靠預測全球暖化/陳正達
18 封面故事三:《2021諾貝爾物理學獎》
盤根錯節的疆域 崇山峻嶺與深淵幽谷交織的複雜系統/陳宣毅
22 封面故事四:《2021諾貝爾化學獎》
建構分子的巧妙工具 不對稱有機催化/陳榮傑、邱奎維
28 封面故事五:《2021諾貝爾經濟學獎》
因果關係的實證研究 經濟學的因果推論革命/楊子霆
32 封面故事六:《2021諾貝爾經濟學獎》
自然實驗分析勞動市場 勞動經濟學/田維華
顯 影1
36 臺灣標蛇/游崇瑋
專 欄
38 格物致知:牛頓如何想出第一運動定律?/姚 珩
44 生生不息:奪命死神或親密好友?細菌與人的相處之道/楊倍昌
48 潛移默化:太陽餅可以沒太陽,但螢光貼紙居然也不是螢光?/陳瑋駿
52 物換星移:飛向太空的星際飛鏢 雙小行星重新定向試驗DART/林彥興、黃子權
顯 影2
56 三白草科/植業病
精選文章
58 「夢幻藍招潮」的身分與「擁劍」之謎/施習德
62 音樂改變了意識狀態?「出神」的腦科學研究/蔡振家
海海人生
66 公民科學助攻 一同守護海洋環境與生態/採訪撰稿|謝宜蓉
70 「海有問題 我來分析」
第一屆海洋公民科學家數據松活動/採訪撰稿|馬琬淳、陳毅龍、林承勳
青年尬科學
74 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探究噁心又獵奇的科學知識/陳琝樺
76 奇怪的動物知識增加了/陳采言
78 書 摘:《香氣採集者》
80 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