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01-15電磁也能幫助菇蕈蔬果保鮮 興大團隊榮獲國家農業科學獎 481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李依庭

一般如果提到保鮮,我們通常都會聯想到把生鮮食材往冰箱裡頭放,希望能保持它的新鮮並延長最佳賞味期限。傳統的保鮮技術也大多利用冷藏或添加化學藥劑來保鮮,不過,近期由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系特聘教授謝昌衛所率領的研究團隊為了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投入新穎物理加工技術的研發以提升農產品質及製程的改良。

研究團隊發現,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電場,如果在倉儲及冰櫃中加入電極板,控制電壓與電流使得倉儲空間形成不同的電場效應,再透過電子參數的調整,就可有效調控農產的酵素反應,達到調節蔬果採收後持續進行的呼吸作用、抑制肉品微生物的滋長,並減少褐變、避免寒傷等環保又安全的保鮮作用。而在運送及販售階段,則研發出活性包裝,透過電漿修飾,在包材表面塗覆天然保鮮劑,改變產品的儲藏環境,降低微生物污染,達到保鮮效果。

在臺灣,菇蕈產值每年約180億元,食用菇產業更是臺灣現今具有最完整冷鏈的農產品。然而,菇蕈的架售期不超過10天,其中更有10∼20%的產品品質會劣變耗損,換算下來至少造成16∼32億利潤損失。因此,研究團隊目前已將此技術與生技集團合作,應用於菇蕈採收後保鮮處理,模組化不同菇蕈的最適保鮮條件,以提供市場高品質產品。

團隊實際應用此種新型保鮮方法的結果顯示,此方式不僅能夠延緩菇蕈於儲藏期間的品質劣變,將菇蕈的架售期由6∼9天延長至21天,有效延長架售天數長達2倍以上,更有助減少數億元的農損,預計能成功減少菇蕈產業數億元的運輸銷售耗損。團隊也於去(2021)年12月14日獲頒「2021國家農業科學獎」的殊榮。

除了獲得此項殊榮外,相關研究成果也發表在48篇國際學術期刊上,並獲得15項專利、11項技轉。目前,研究團隊也將成果整合在「電磁保鮮加值服務平臺」上,並與農糧署合作輔導農產加工業者,藉此提升業者採用新穎加工技術提升農產品價值的觀念,並同步將技術轉移至產業界,以利農產原料的加值性產品開發。

未來,研究團隊更期望這些技術能跨大廣泛應用在漁獲、蔬果、菇蕈等農產品的預處理、儲運銷售以及延長架售期,減少農產品損失,增加農產品的加值應用。

(123RF)

新聞來源
中興大學,〈研發電磁保鮮技術 興大謝昌衛教授團隊榮獲國家農業科學獎〉,2021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