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01-04訊息轉發前先想一想 面對假新聞停看聽 625 期

Author 作者 採訪撰稿/YouTube Li 只因言語傷人而熱愛文字,最近沉迷於「一切攏是命」的Ga-Olé。

現今數位媒體科技日新月異,為人類創造許多無比便利的溝通工具,卻也因此讓我們身處在假新聞與假訊息的環境中。在科技化、資訊得以快速取得的時代,各種資訊陷阱也悄悄進入我們的生活中。網路上的錯誤傳言,通訊軟體裡的內容農場文章,社群平台上的假影片等,都可能讓我們一不留神就落入假新聞的圈套中。面對生活中充斥的各種資訊陷阱,我們應該如何自處、提升自己對假新聞的辨別?

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王維菁與蔣旭政團隊,多年來為了因應假新聞的氾濫並提升民眾對「假新聞」的認知與辨識,嘗試利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研究出能偵測文章語意以辨認假新聞的「新聞可信度評估系統模型」,期望能透過此模型,幫助人們識別新聞的真實性,以減少社會上假新聞的傳播。

「新聞可信度評估系統模型」的建立

為什麼最初會開始這個計畫呢?「其實這是一個科技部的計畫,」蔣旭政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廖執善娓娓道來,近年來AI迅速蓬勃發展,已成為主導未來社會面貌的主要科技想像,「如何將人文社會價值與思考帶入AI 技術發展,使人工智慧的開發應用能回應尊重人性、社會需求與總體社會福祉,是本計畫最主要的核心精神。」

雖然在計畫一開始,團隊就希望能做出可以定義假新聞的範圍、並準確辨別假新聞的系統,不過卻馬上就碰了壁,因為現階段經人工查核過的假新聞的樣本數太少,不足以用來訓練人工智慧。「我們當時做這項計畫時,像臺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蘭姆酒吐司、假新聞清潔劑等資訊查核媒體,做出來確認為假新聞的資料只有數百筆,樣本數實在太少。」

為了節省人力以因應假新聞的氾濫,團隊放棄使用經人工查核過的假新聞樣本,改使用建立可信度系統的方式。雖然收集到的資訊並未做過事實查核,但團隊收集了許多內容農場的文章和傳統四大報新聞,作為訓練AI的資料庫,也很順利地陸續收集到百萬筆資訊。

團隊隨之著手進行系統開發,使用AI 與NLP 技術,結合深度學習,成功設計出「新聞可信度評估輔助系統」,以快速過濾新聞的真實性。……【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