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3-10-01古代有位「教民耕殖」的高官 526 期

Author 作者 陸敬嚴/任教上海同濟大學。

約西元前90年左右(漢武帝時),趙過任「搜粟都尉」,這位高官「教民耕殖」,發明播穫機械三腳耬等,對農業發展貢獻很大,可惜的是史籍上關於他的記述稀少,使後人知之甚少。

西漢初,百廢待興,朝廷提倡農桑、開墾土地、增殖人口、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等政策,使經濟較快地得到恢復與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武帝晚年,意識到自己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百姓不堪重負,尤其是那些戰爭頻發地區的老百姓,更加貧困潦倒,於是摒棄自己好大喜功的秉性及其揮霍無度,施行墾荒「實邊」,「寓兵於農」的政策,收到了積極的效果,任用了較熟悉農業生產的趙過,任「搜粟都尉」,督導農業生產,為軍隊籌措糧食。

趙過上任後努力推廣新型耕犁、三腳耬等農機具並積極推廣較為先進的「代田法」。趙過在原有畎種法等的基礎上發展的代田法,是一種用於在乾旱地區的耕作方法,地裡開溝作壟,輪流利用土地,利於抗旱保墑,又可使地力獲得休養,使農業畝產量有了較大的增長,出現了農業及水利史上的罕見盛況。

從《漢書》等的記載看,趙過的指導能落實到關鍵之處,而且相當具體。他身居要職,能體諒農民的苦樂,增加了說話的力量,能親自「教民耕殖」,並教以代田之法,既有傑出的發明,又以身作則,努力科學普及。這些素質使他的努力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他所發明的三腳耬更是流傳千古。

要瞭解三腳耬必先從播種的發展過程說起,其發展過程為撒播——點播——條播——規律點播。農耕出現時就有播種工作,但當時用人力撒播或點播,異常緩慢,品質也不高,限制了農業的發展。這種局面的改變是緣於播種機械——耬車的出現,將播種工作由點播變成條播。至於規律點播出現,則是近來的事了。

根據《漢書》的記載,在漢武帝晚年,意識到休養生息的重要性,為增強國力,重視農業生產,安排趙過任主管農業的搜粟都尉。「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從而得知趙過曾發明下種田器,但並沒有說其名稱叫什麼。對此西漢崔寔的《政論》上說「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說明了這種播種機械名稱為「耬」,由一人操作稱為「挽」,也稱為「將」,現在許多農村還把播種稱為「將地」,只是文中的所謂「三犁」,是指耬有三支腳,即三腳耬。後來《齊民要術》一書更解釋「三犁共一牛,若今三腳耬矣」!在山西平陸漢墓壁畫上也繪有三腳耬工作的情況,說明當時已有了三腳耬,並使後人大體從中得知其結構。……【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