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12-14莫忘初衷-寫於《科技報導》創刊40週年 480 期

Author 作者 周成功/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科技報導》40年前創刊時,最初的用意在提供一個園地,讓臺灣有限的學術活動消息得以流通。接下來,中研院動物所的萬家茂教授,從第10期起獨力開創了「覓名小品」的專欄,用他敏銳的觀察對學術界的百態提出令人深省的短文。他的專欄從未間斷,持續到第32期他突然去世為止。萬家茂的「覓名小品」開啟了學術界自我反省及批判風氣的先河。之後林和、劉康克、方力行和我接力的「三相點」專欄,加上劉廣定、曾孝明、林基興、江晃榮等教授持續投入,對科技界的人、事、政策提出針砭。那時候大家共同的心願,就是希望借重《科技報導》,耕耘出一個健康、活潑、向上的學術界。三屆民間科技研討會的舉辦,發動學界關切人造衛星的公開信等活動,都讓我們感覺到一個自主學術社群的雛形正在形成。

40年過去了,在這40年中人力素質的提昇、政府與社會的長期支持,都使得臺灣學術界的表現在質或量上有長足的進步。但是深入探索當前臺灣學術圈內所呈現出的學術文化,聽話和靠邊站似乎是年輕學者的求生之道、領導階層成幫結派、毫無忌憚地爭奪資源。學術倫理與學術傳統的建立,本來就要先從自身作起,「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但是今天檯面上可以作為後輩role model的前輩屈指可數,尤其是自我反省及批判的精神,似乎己經從臺灣學術圈內完全消失。就看當年野百合學運領袖范雲,從臺大社會系教職轉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後,在立法院要求中研院改名,要教育部徹查清華大學與中國清華大學合作等作為,學術界對此一片無息噤聲。

《科技報導》創刊號。

沒有自我反省及批判能力的學術界是不可能向上提昇的!我無法想像今天我們的學生、年輕老師怎麼看待這些資深教授光怪陸離的作為?如果大家都認為這沒有什麼不對,反而才是要效法、追隨的正道,恐怕臺灣未來只剩下一個失去理想、帶著扭曲文化、繼續沉淪的學術界了!

《科技報導》該怎麼走?我只能用「莫忘初衷」四個字獻給《科技報導》未來的編者、作者、讀者了。

關於《科技報導》創刊原由已記錄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可掃此QR code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