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11-30盤根錯節的疆域 崇山峻嶺與深淵幽谷交織的複雜系統 624 期

Author 作者 陳宣毅/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合聘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統計物理、軟凝態、生物物理。

義大利物理學家帕瑞希,多年來利用場論的方法及電腦模擬,研究複雜系統的統計物理。他的研究對於許多複雜系統如自旋玻璃、最佳化問題、生物演化、神經網路等議題有重大貢獻,甚至也影響了計算科學、生命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

帕瑞希(Giorgio Parisi)生於1948 年,並於1970年在羅馬大學(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取得物理博士學位。他的研究早期以高能物理理論(high energy physics theory) 為主, 後來逐漸轉向利用場論(field theory)的方法與電腦模擬研究複雜系統的統計物理。自1970 年代末期起,帕瑞希的一系列研究讓人們理解到自旋玻璃(spin glass)、最佳化問題(optimization problem)、生物演化、神經網路等許多系統背後有著共通的理論結構。這個突破對計算科學、生命科學,以及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帕瑞希獲頒今(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二分之一。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主-帕瑞希►

充滿挫折的複雜系統

在社會實務中,時常有立意良善的想法,卻因為不同團體有不同觀點,最後不管如何折衷協調,解決方案仍無法讓每個人滿意。這種相互衝突的社會網路,可以很生動的用「挫折」(frustration)一詞來描述。舉例來說,甲分別與乙、丙是好友,但乙與丙因故成為仇人,最後甲發現他要不是得選邊站,就得要同時疏遠乙丙(圖一),這就是一個很經典的挫折狀況。帕瑞希與合作者在合撰的書裡,提到了一個有趣的模型來說明「挫折」造成的影響:如果一個1 萬人的群體裡,成員之間互相交好與交惡的機率各半,仔細分析後會發現,若要將這1 萬人分成兩隊、每隊5000人,並盡量讓互相交好的人們分在同一隊,則在利用電腦模擬的最佳分隊方法下,每個人的隊友裡平均還是有2462 人與自己交惡,這只比隨機分隊(平均每個人會有2500 個交惡的隊友)好一點點。

圖一:挫折示意圖。
這個三角形中,左下與右下代表喜惡相反
(以箭頭方向表示)的乙與丙,頂端的甲無法同時與乙和丙作相同選擇。

 


事實上,許多複雜系統都具有這樣的特性,使得尋求最佳解決方案變成具高度挑戰的問題。而帕瑞希引領的研究,讓我們對於這類型複雜系統的特性有了全新的理解。

複雜系統的開端:自旋玻璃

這個複雜系統革命的開頭,是看似毫不相干的含雜質系統磁性問題。在1950 ~ 1960 年代間,一系列的物理實驗發現,帶有磁性雜質的固體在低溫中,磁偶極(magnetic dipole)強度隨著外加磁場的改變率,會出現不尋常的行為:該固體並不會變成磁鐵,而是變得類似流動緩慢,無法達到熱平衡的玻璃態,這個狀態便被稱做自旋玻璃。

探討自旋玻璃的物理理論,需要同時處理兩種隨機現象。其中由熱引發的運動是隨機且隨時間變化的;而雜質的分布雖然也是隨機,卻不隨時間變化,也就是固體內的雜質在實驗過程中不會移動。1970 年代中期,美國物理學家,同時也是197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安德森(Philip Anderson),與後來擔任卡文迪西講座(Cavendish Professor)的威爾斯物理學家愛德華斯(Sam Edwards),提出了特殊的理論方法來同時處理這兩種隨機現象:將系統複製若干份放在一起,先對雜質分布做平均,再對熱運動做平均。同時他們也指出,將兩個複製系統A與B相對應晶格上的磁矩相乘後做平均,得到的結果「qAB」在高溫時為零,但在自旋玻璃態下由於雜質影響則不為零。

而在不久之後, 愛德華斯的學生謝靈頓(David Sherrington)與IBM 的電腦科學家柯克帕特里克(Scott Kirkpatrick),提出了可使用此方法計算的模型。他們假設每個磁矩與其他所有磁矩都相鄰,且所有的qAB 大小都相同(所有的複製系統看起來都樣,也被稱做複品對稱),計算的結果在高溫時qAB 為零,低溫時不為零。但不幸的是,這個解也預測了一些荒謬的結果,例如系統在絕對溫度零度下被允許的磁矩排列方式竟少於一種,這代表複製品理論遇到了困難。……【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