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1年
- 615期-臺灣防疫大作戰!(3月號)
文章專區
2021-03-01AI與深度學習也能成為防治疫情好幫手
615 期
Author 作者
謝育哲/本刊主編。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從去(2020)年起肆虐全球,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除了仰賴政府的防疫策略之外,在臺灣也有許多的科學團隊試圖找尋各種方法對抗疫情。
針對病毒帶來的嚴峻挑戰,除了加緊研發疫苗、強化病毒的檢測能力,以及制定防疫策略外,藉由各種科技的幫助,也是這場與病毒的競賽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次就帶大家看看,現階段與可見的未來中,有哪些科技應用能作為對抗疫情的幫手?
加入深度學習的電子鼻
電子感測器主要是為了模擬人類的五感,包含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其中聽覺與視覺是最早發展出電子感測器的類別,例如麥克風、攝影機與相機等。但嗅覺及味覺卻是相對發展較為緩慢且研究困難的項目,而電子鼻就是為了模擬人類嗅覺而發展出的裝置。
電子鼻偵測氣味的原理
近幾年電子鼻的發展中,有許多致力於開發各種材料的公司及企業,投入電子嗅覺相關的應用。早期的研究主要是用於偵測特定的有害氣體,例如公共場常見的二氧化碳(CO2)、一氧化氮(NO)與臭氧(O3)等氣體濃度的感測裝置。這種電子鼻都是針對單一氣體分子,藉由特定材料吸附氣體分子後,改變材料的電性等,推算出氣體的濃度。
但在現實的世界中,人類與動物的嗅覺並非只針對單一氣味,我們鼻子聞到的是各種氣體混合物的味道,對此,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林哲偉的團隊所研發的電子鼻,採用的原理為石英晶體微天秤法(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QCM)。由於石英分子具有特定的振動頻率,當質量或物理性質不同的氣體分子附著於石英時,分子會出現不同頻率的振動變化,從這些變化中可反推出可能氣體的混合物。
而傳統的化學感測裝置,較少結合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深度學習/機械學習等技術,因此林哲偉的團隊設計的電子鼻以結合深度學習為目標。「QCM本身無法分辨出特定的分子,但在結合深度學習與機械學習的人工智慧後,電子鼻就能分辨出各種氣體分子,或是特定氣體的組合。例如某種細菌會產出與硫相關的代謝物,透過這套裝置,就可分辨出這些味道。」林哲偉說。
林哲偉(右一)的研究團隊與開發的電子鼻。(林哲偉提供)
事實上,電子鼻在感測氣體時,仍有可能面臨各種難以預測的狀況,導致系統出現誤判。對此,林哲偉表示,目前團隊所設計的QCM不只有單一的感測通道,而是具有16個通道的電子鼻裝置。採用各種型態的QCM並縮小成感測器後,從這些QCM的變化中分析該氣味具有哪些氣體混合物,就可以降低誤判率。目前團隊設計的電子鼻在實驗室可控制的環境中,判斷的準確率可達90%以上。不過,林哲偉也提醒,由於世上的氣體非常多,團隊目前無法把所有的氣體類別都概括其中。……【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