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20-05-14高導電的半導體誕生
461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日本東京大學化學學院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以輕度摻雜鉭(Ta)的二氧化錫(SnO2)製成的半導體,不僅導電性增加,透明度(transparency)也有所提升,相關應用如太陽能板、觸控螢幕與發光二極體等的效能可望再進化。研究發表於近日《科學進展》(Scientific Reports)期刊。
無論場效電晶體(field-effect transistors)、氣體感測器(gas sensors)還是透明電極(transparent electrodes),多以一種透明氧化物半導體──SnO2作為材料。室溫下,塊狀的SnO2單晶電洞遷移率可達70~260平方公分/伏特-秒 (cm2/Vs),然而在與外延基材(substrate)結合的薄膜裡,SnO2的電洞遷移率〔註一〕會小於100cm2/Vs,使得SnO2的應用被限制在大塊的晶體型態下。
說到SnO2的外延基材,多為氧化鋁(Al2O3)結晶的剛玉(corundum)以及主成份為二氧化鈦(TiO2)的金紅石(rutile)。可惜,前者的熱與化學性雖相當穩定Al2O3,但晶體結構與SnO2相異;而後者雖有與SnO2相同的金紅石結構,卻仍無法與SnO2的晶格相匹配。
另一個影響裝置表現的因素,就是載子密度(carrier density);載子密度越高,電洞的遷移率也就越大。有些半導體材料為求與金屬相仿的導電性,會過度摻雜其它物質提高載子密度,然而此舉卻導致材料對光的透明度不足,同樣也會降低裝置效能。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找到導電性與透明度共存的材料並不容易。為此,東京大學團隊針對以TiO2為外延基材、輕度摻雜鉭的二氧化錫 (Sn1xTaxO2, TTO)膜進行電子傳輸性質的研究。結果發現,TTO膜中摻雜的鉭會使載子密度上升,進而將電洞遷移率提高至130cm2/Vs,這是SnO2截至目前為止最高的電洞遷移率。
此外,該篇研究人員中尾翔一(Shoichiro Nakao)在接受科學新聞網SciTech Daily訪問時表示,改進後的薄膜不僅遷移率提升,透明度也較高。如此一來,可見光與近紅外光(near-infrared light)便能穿過裝置,對許多裝置應用助益良多,如光伏太陽能板的功率轉換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與觸控螢幕的準確性及響應速度等。
而該研發成功的關鍵,便是薄膜的製作過程。中尾翔一解釋,團隊使用高聚焦雷射將SnO2顆粒蒸發,並依照他們所想要的方式沉積在外延的材料上,這個做法也讓團隊得以在不同的材料條件下進行研究。
〔註一〕半導體內電子和電洞的運動快慢程度,被稱作載子遷移率(carrier mobility),該數值將影響裝置的品質與表現。
新聞來源 Michitaka Fukumoto et al., High mobility approaching the intrinsic limit in Ta-doped SnO2 films epitaxially grown on TiO2 (001) substrates, Scientific Reports,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