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5-01科學家如何觀看《關鍵少數》? 科研人員的工作日常 569 期

Author 作者 朱美妃/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助理教授。
除了辦公桌桌面都清爽、整齊,相當「不科學」之外,「關鍵少數」對於科學研究人員的日常有不少寫實的刻畫。還有人記得在前期計畫失敗,救回數位太空人後,那詢問載人小艇能否成功回收的對白嗎?這問答對劇情進展可有可無,但對(地球科學)研究人員而言,可是之後要面對天堂或地獄的關鍵。

我目前在海洋研究所工作。海洋被視為「內太空」,但迄今對海洋的探察程度遠遠不及太空;海洋探勘的策略與太空探測相似,動輒就將「一部房車」甚或「幾棟房子」價值的儀器丟入其中;一部儀器的丟失,不僅止如鐵達尼號電影中「海洋之心」沈入海底那般的金錢損失,研究數據的缺失、後續實驗的無限延期、各項檢討報告、儀器新購的經費籌措、現有研究費用的流用等等,光想著這些後果,怎能不為那掉了艘載人小艇的計畫主持人默默掬一把同情淚。遙想孔夫子在馬廄大火後,只問有沒有人受傷,之後卻不問馬;這絕非吾等科研小輩能有的胸襟。

 
如果你∕妳正考量走上學術研究之路,我希望你能了解,身為科研人員註定不會成為社會大流中那賺大錢的成功人士,且科研人員的生活模式也不是「阿宅」就能概括的,這一行同樣得面臨煩雜的瑣事,除了「初心者」三大「boss」:缺錢、退稿、(學生) 不用腦,其他如前述的風險與糟心事也從來不缺。那麼,我們為何仍選擇走在這條路上?既然環境中有滿滿的負能量,這三位極有天賦或能力的女主角為何不早早離開NASA ?

曾經,我們在碩士班入學口試時,詢問考生「為什麼我們要研究海洋?」有人說海中有豐富資源,有人說了解環境可以減災,這些回答固然局部展示了海洋研究的重要性,但對於我們這些學術研究人員來說,共有亦即是最初始的緣由其實是「想知道更多」。……【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