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9-01磁力線到規範場-從法拉第到狹義相對論談場論發展 597 期

Author 作者 張峻輔/清華大學高能理論物理博士、高雄中學物理科教師,開設《夸克、黑洞、相對論》課程,講授粒子物理學與相對論。

法拉第的磁力線

19世紀是電磁學研究的黃金年代。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厄斯特(Hans Christian Ørsted)因發現載流導線周遭會產生磁場,導致附近磁針產生有別於地磁方向偏轉,暗示電與磁互有關聯,開啟後續一連串關於動電生磁的研究熱潮。1827年,數學功底深厚的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出版專著,總結他對電磁學的研究成果,正式創造電動力學(electrodynamics)此門學問,將當時炙手可熱的電磁力研究與早已發展成熟的牛頓力學融為一爐,他因此被後人尊稱為電動力學的開創者。
 
與歐陸隔海相望的英國,有電學之父美名的法拉第對電磁學最大的貢獻莫過於1831年發現電磁感應定律,即俗稱的動磁生電現象。直到1854年為止,法拉第幾乎投注所有心力於電磁感應的實驗,然而因他的教育水平不高、專業數學能力過於薄弱,導致其撰寫出的論文幾乎不曾出現公式,取而代之的是對物理現象的直觀圖像詮釋,約莫在此時期他所提出的磁力線概念,不僅啟發後繼者馬克士威的研究思想,也深遠影響後世的物理學發展。
 
法拉第首創以磁力線說明電磁感應的產生原因:他透過實驗發現,只要導線切割磁力線或通過封閉線圈的磁力線數目發生變化(圖ㄧ),迴路便會產生感應電流(induced current)。用磁力線機制解釋感應電流的生成,此概念本身雖然直觀,但當時學界卻普遍認為這只是一種便於思考的圖像工具,磁力線與電力線本身不代表真正的物理實體,甚至法拉第在發表初期亦抱持同樣的想法。

 

圖一:產生感應電流的 2 種方式:(左)拉動封閉線圈使其離開(或進入)均勻磁場區域,仍在磁場中的導線切割磁力線,產生感應電流;(右)當磁鐵離開(或進入)螺線管,線圈內的磁力線數目發生變化,產生感應電流。



然而,隨著對電磁現象的深入研究,法拉第的看法逐漸改變,他認為電力線與磁力線不只是幫助思考電磁作用的工具,更是某種真實存在的物理實體,為帶電體和磁體周遭空間都連續分布的「場」介質。電力和磁力正是透過場傳遞,而電力線和磁力線則是場結構變化的描繪,如同研究流體力學的科學家會用流線代表流體運動,無數多條分離流線融合在一起,形成連續流場。無奈法拉第的數學功底實在太過薄弱,無法將此抽象思維以高等數學的語言表述,所以普遍不被安培等擁護牛頓超距力學派的物理學家接受,但情況在馬克士威研究電磁學時出現翻轉。
 

馬克士威的電磁場

馬克士威恰出生於法拉第發表電磁感應定律的1831年,足足比法拉第小40歲,卻是他的伯樂。1855年,馬克士威發表論文《論法拉第力線》(On Faraday's Lines of Force),在文中馬克士威展現以類比方式研究物理學。他給定法拉第力線明確的數學定義,將力線概念延伸為裝滿不可壓縮流體的力管,力管方向代表力場方向,而力管的截面積A與力管內的流體速度v成反比,再將流體速度比擬為電場或磁場,接著借用流體力學的數學框架,推導出一系列已知的靜電與靜磁現象。

馬克士威電磁學研究的高峰,為發表於1864年的論文《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A Dynamical Theory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他在該篇文章中不再倚賴特定模型,而是整理出20條電磁場方程式(經後人濃縮為4條),同時明確宣示能量儲存於電磁場中,場是真實存在的物理實體,該論文等同宣告物理學理論揮別牛頓的超距作用,正式邁入場論的新時代,也在此篇論文中,馬克士威運用驚人的數學統整能力,推導出電磁波的波動方程式,並計算出電磁波速等於光速。

1873年,馬克士威將近20年來對電磁學的研究心得編纂成約千頁的專書《電磁通論》(A Treatise o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以場論的數學語言統合解釋當時已知的電磁現象,視電荷與電流為空間中電場與磁場的來源,一旦得知場源分布,藉由馬克士威方程式就可計算出空間中的電磁場強度,而進入場空間的帶電粒子會感受到電磁場作用,場分布與作用力傳遞皆需要時間。1931年,在馬克士威百年誕辰紀念上,愛因斯坦給予馬克士威高度評價,他盛讚馬克士威做出「自牛頓時代以來,最深刻、最富有成果的一場革命」。


時空對稱性
1982年,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的某次科學會議上,量子力學大師狄拉克(Paul Dirac)曾問楊振寧:「你認為什麼是愛因斯坦最重要的物理貢獻?」楊振寧答道:「廣義相對論。」而狄拉克顯然不滿意此答覆,他對楊振寧提到:「廣義相對論的確是很有特色的工作,但不及他在狹義相對論中引入的時空對稱性那麼重要。」楊振寧的回答其實是現今多數物理學家,尤其是理論物理學家公認的標準答案,調和相對性原理與馬克士威電磁學的狹義相對論固然重要,但重要性怎比得過耗費愛因斯坦10年光陰琢磨出來的廣義相對論呢?何況狄拉克也曾評論廣義相對論「很可能是所有科學發現中最偉大的」,然而會後楊振寧稍加琢磨狄拉克的話語,便發現這位大師思想深邃的弦外之音,於是乎更加敬佩狄拉克對整體物理學發展的深刻見解。......【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