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編輯室
前進目標 航向夢想
清明過後,氣溫逐漸節節攀升,縱使在沒有太陽的日子,仍可以感受到空氣中潮濕、帶點悶熱的躁動。傍晚下班時分,戴上口罩、穿著薄外套步行在謹遵社交距離的街道上,體表所散發出的陣陣熱氣還是令身體險些吃不消。這時候,順勢走進便利超商買晚餐、逛逛最新發售的零食區,就成為回家之前的小確幸。
在日復一日的日子裡,有時候的消暑小確幸,會改為走進彩券行來上一張刮刮卡,刮著小則加菜、大則環遊世界的期待。而最近,在平時便喜歡看看星座運勢和朋友推薦的驅使下,挑了張「轉運星盤」的火象星座,小試手氣。
星座,是西方占星術的延伸,利用天體運動和相對位置來占卜人及事件的一種理論,主要基於曆法系統預測季節性變化並將天體週期進行解釋的行為。雖然現今占星術已證明無科學基礎,僅限於人類如何受天上星體的影響,不過,這些探討仍是從實際的天文現象出發,藉由觀測太陽系中天體的相對位置進而得出的推論。
關於太陽系中各行星的實際運行,乃至質量、體積和各項物理特徵,則屬天文學的範疇。而在太陽系這個行星系統中,有一顆行星在人們不斷觀測、探索下,探測到冰蓋下具有人類生存賴以維生的液態水體,並企圖從降臨該星球的隕石中找出與孕育人類相同方式的有機生物體。因著種種與地球的相似性,火星成為僅次於月球,人類對太空探險的另一嚮往。
比起月球,火星距離地球更加遙遠。所以,航向火星的太空探險,背後需仰賴精密的計算;探索任務更得透過一次次探測車的安全著陸,取得火星上寶貴的地質、水文和大氣等特徵,進一步研究它的地理與氣候。讓人們在全速前行、航向火星,甚至是移往定居之前,對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今(2020)年10月14日為火星衝,意指太陽、地球和火星在軌道上排成一線,也是火星最靠近地球之時。因此,NASA也預計於7月藉此啟動發射火星2020探測車,在尋找火星上具生物特徵生命的同時,探索行動更放在那偉大的目標——讓人類在未來十年內登上這顆紅色星球。無論成功與否,往後的探索任務,都非常令人期待。
主編 李依庭
News Focus
04 更精準的實驗 光晶格鐘於地表驗證廣義相對論/
具對抗SARS-CoV-2病毒的潛力化合物/
如何料理出完美牛排?數學模型告訴你
05 虛擬實境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南極曾有熱帶雨林?土壤沉積與植被揭露南極氣候史/
不只是冠狀病毒,口腔微生物群也喜歡群聚?
思辨之評
06 是意外還是意料中?破滅的C/2019 Y4 世紀大彗星/洪景川
封面故事
08 封面引言
10 科學‧出走:〔高清組圖〕好奇號18億像素火星全景照流出/謝育哲
12 封面故事一:航向火星─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太空探險/陳英同
16 封面故事二:前進火星─從過去到未來的火星探索任務/孫尚永Rock Sun
20 封面故事三:探索火星地理─南半球的特殊地形與季節性風向/簡正忠
24 封面故事四: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尋找火星生命的可能結果/火星軍情局局長
28 封面故事五:火星漫遊20年─探測任務的挑戰/嚴 正
特別報導
32 一窺巨大生物之謎—來自東海岸的擱淺藍鯨/黃向文、柯勇全
38 臺灣鯨豚身上的藤壺/李坤瑄、姚秋如
42 乎有龐然大物擱淺在臺灣海岸—談鯨魚的體型演化/蔡政修
專 欄
46 數不勝數:數大便是美—從數列與圖形談遞迴/劉柏宏
50 格物致知:走路到底作不作功?—
從身體運動及姿勢看走路力學/張慧貞
54 生生不息:遭受感染之後怎麼辦?—
談昆蟲免疫力/唐政綱、陳平、吳岳隆
58 潛移默化:小麵點大學問—
各式異國餅皮大集合/高子嵐、高郁婕、廖美儀
62 物換星移:宇宙中的噴火槍—黑洞噴流影像現蹤跡/陳明堂
陶冶生活
66 精準醫療再進化—阿凡達鼠與人類腫瘤銀行/張景淞
精選文章
68 自然選擇不是演化的唯一機制/許家偉
72 宇宙是靜是動?愛因斯坦宇宙的修正史/張峻輔
76 「黑」的新境界/劉廣定
書 摘
78 《從一到無限大:科學中的事實與臆測》
80 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