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5-012018張昭鼎紀念研討會 探討各面向的人工智慧 437 期

Author 作者 李依庭/本刊主編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1956年於美國所召開的達特茅斯會議中所提出的一項新名詞,是指由人類所製造出的機器,能透過學習、演算等技術自我改進後,再將所理解、整合的智慧表現出來。換句話說,現在常聽到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或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其實皆屬於人工智慧的一環。雖然人工智慧一詞早在50年前就被提出,但其發展卻不如想像中的順利,而近期為何異軍突起,佔據全球注目與版面?可從2015年與職業棋士的圍棋一役說起。


 
2015年10月,由英國Google DeepMind科技公司所開發的圍棋軟體AlphaGo以5場全勝擊敗職業二段棋士樊麾,為第一個在不讓子的情況下打敗職業棋士的圍棋程式。此結果不僅發表在Nature期刊上,AlphaGo更在透過自我對弈、強化練習後,一樣在不讓子的情況下於2016年3月以4:1的比數擊敗韓國職業九段棋士李世乭。此勝利不僅被認為是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成果更讓全世界開始陷入人工智慧的風潮。
 
為了不讓歐、美、日等大國專美於前,2017年科技部啟動「人工智慧實驗室」,並宣布2017年為臺灣AI元年,期望臺灣也能培育相關人才並全力孕育人工智慧產業應用的發展。有鑑於此,今(2018)年4月28日,由張昭鼎紀念基金會、科學月刊社與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所主辦的2018張昭鼎紀念研討會,將主題訂為「如何面對AI時代的浪潮」,邀請眾多各方專家、學者來談人工智慧,除了探討現今人工智慧在各項領域的發展外,也一同討論在面對人工智慧來臨時,人們應如何自處?
 
由於人工智慧堪稱今年最火熱的話題,因此,此屆研討會不僅吸引眾多讀者報名,主辦單位更邀請科技部部長陳良基、臺灣人工智慧創辦人杜奕瑾、資策會資深總監陳子昂、臺灣大學林守德、賴飛羆教授、NVIDIA解決方案架構經理康勝閔、東華大學魏澤人教授、意藍科技創辦人楊立偉和逢甲大學翟本瑞教授等學者,共同分享現今人工智慧的成果與想法。
 

 
而研討會一開始,首位講者便邀請到科技部部長陳良基進行演講,他提出臺灣在面對人工智慧時應有「小國大戰略」的思維,慎選對自己有利的項目來發展;他更提出研發服務、創新加值、創意實踐、產業領航與社會參與5大策略,期望能在產業中融入人工智慧,而不是將人工智慧當成一種產業,並打造出富含人才、技術、場域和產業的AI創新生態圈。而創立以非政府、非營利導向臺灣AI實驗室的杜奕瑾則分享了他所參與的人工智慧各項發展,並期望藉由此實驗室能啟動臺灣人工智慧的發展,提升臺灣軟體產業的實力與競爭力。
 
而在臺灣現今人工智慧實際應用面的發展上,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則在會中分享工研究所研發的各項結合人工智慧的駕駛系統,希望未來能讓車輛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都能夠進行自動駕駛;北醫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則以醫療為例子,在有時資料不足、有時又因資料過於龐大使人類無法處理之下,導致在醫療上有錯誤、品質不佳與以偏概全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將可望能藉由人工智慧來解決,以提升醫療的精準度、品質與病人安全,並改變醫療的未來。
 
 全球資深副總裁雲計算與人工智慧事業部郭昱廷則分享各種人工智慧技術來改善人們的生活,像是圖形辨識、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辨識和機器翻譯等。他更提出微軟所參與的幾項人工智慧幫助人類的實例,像是利用配戴3維影像辨識眼鏡使盲人在餐廳用餐時能不假他人便能點餐、走在路上能夠即時得知目前所在的環境與路況;透過微軟的人工智慧翻譯軟體即時將課堂上的聲音轉換成文字,幫助失聰學生能和一般學生共同學習;保育團體為了找尋雲豹的蹤跡,設置許多動態相機拍出大量的相片,透過微軟開發出的人工智慧技術便能夠快速篩選出需要的照片等。
 
會議中各個講者從不同面向的切入人工智慧,不僅讓與會者更加了解人工智慧的範疇,更提出各種對人工智慧的獨特觀點與看法供與會者思考。而在會議的最後,張昭鼎基金會董事長廖俊臣表示,人工智慧是一個龐大的課題,臺灣若期望能有系統地發展人工智慧,學術界與業界則需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最後,面對各領域接踵而至的人工智慧,與會的講者也表示,雖然人工智慧技術已逐漸成熟能供人類運用,但現階段仍有需要再研究與改進的部分。而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們的工作、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目前尚不需急切下定論,但可以知道的是人工智慧的出現,將勢必會改變人們往後的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