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6-01科學之外的愛因斯坦 438 期

Author 作者 蘇俊銘/臺大物理碩士,現為屏東女中物理教師
與文學家相比,我們較少注意科學家的愛情故事,為什麼?原因很簡單,第一,科學家的愛情故事大都平凡普通,不若文學家的愛情那樣波濤洶湧,令人蕩氣迴腸。誰喜歡看沒有張力、情節平淡的八點檔呢?會有如此的差異當然跟大部分科學家的人格特質有關,一般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都較理性正直、樸實單純、誠懇少言。因此,豐富多彩的愛情故事則較為少見。
 
第二,科學家的愛情通常與科學家的成就、研究成果無關。文學家可能因為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際遇,而寫下傳誦千古的文學作品,或是文學家的作品會因為他自身的淒美經歷而更顯得感人肺腑。但我從沒有聽過,一個科學家因為過於思念某一個女人,因而寫下令人讚嘆的科學方程式,像是「愛情的持久度」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嗎?不過,對於名人的感情世界人們多少還是會感到好奇,所以本篇就來談談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較正式的3個情人。


 

高中時的初戀——寄宿家庭的女兒瑪莉


愛因斯坦的初戀是在他16歲的時候。高一時他利用一紙假證明,從德國慕尼黑中學中輟,逃到義大利與父母短暫同住(沒錯,愛因斯坦還曾經是中輟生!)。愛因斯坦為了將來能進入瑞士的蘇黎士技術學院,必須補足高中學歷,於是他待在蘇黎士附近的亞勞中學就讀,並寄宿在學校老師的家中。愛因斯坦的第一任女朋友便是寄宿老師的女兒——瑪莉(住人家家裡還追人家的女兒啊!)。
 
瑪莉當時已經18歲,剛完成師範教育,回到家等待至附近的村莊教書。這二人的戀愛,雙方家長倒是都頗為歡喜。年輕人第一次談戀愛,當然免不了開始寫些肉麻噁心的情話,像是「你這可愛的小陽光,對於我的幸福是如此不可或缺」、「我現在才明瞭何謂相思使人瘦,但愛讓我好幸福,遠遠勝過相思苦」等。看愛因斯坦寫這些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情話,我還真的寧願去讀他的「宇宙方程式」。
 
 這段戀情頗為平凡,大概就像一般情竇初開的青少年一般,而這段簡單清純的初戀也只持續到愛因斯坦上大學後不久。波西米亞式的大學新生活,以及愛因斯坦專注科學的本性,讓愛因斯坦決定與瑪莉分手。雖然瑪莉數度積極挽留,但愛因斯坦似乎顯得冷漠而殘酷。青少年的戀愛,往往極易點燃卻又快速熄滅,捉摸難定。

 

第一任妻子——大學同學米列娃


愛因斯坦的第二任女朋友,也是第一任妻子,就是愛因斯坦在蘇黎士技術學院物理系的同班同學,也是班上唯一的女生——「米列娃」。米列娃比愛因斯坦年長3歲,根據記錄,她「走路有點跛腳、經常肺結核復發、聰明嚴肅、意氣消沉、憂鬱、嬌小纖細、又黑又醜」,並不是很討人喜歡。但她對科學的熱愛與深邃的思想,卻打動了愛因斯坦,被愛因斯坦視為靈魂的伴侶。
 
米列娃可說是貫穿愛因斯坦一生最重要的女人,她讓愛因斯坦經歷極大的情感起伏與愛憎情仇。米列娃所創造的「情場」,一輩子都深深地對愛因斯坦作用著,時而吸引,時而排斥,使物理界「場論」的絕世高手愛因斯坦也難以掙脫。可見「情場」可是比「力場」難解多了。
 
大學時代,愛因斯坦與米列娃共同徜徉在智識與情愛的大海中、相依相偎,共譜科學與愛情的樂章。這種包含了理性科學的浪漫愛情,讓愛因斯坦滿足而幸福,他時常幻想著,將來和米列娃結成伴侶後,可以一起在大學任教他最喜愛的物理學,共同激盪知識與愛情的火花,攜手追尋宇宙的真理。不過這個想法之後就破滅了,因為米列娃的成績始終沒有通過大學的畢業標準(而愛因斯坦也只是低空飛過),由此看來那個時代要大學畢業也不容易啊!
 
愛因斯坦當時雖深愛著米列娃,但米列娃的個性、外表和健康等因素,都讓愛因斯坦的父母親非常不喜歡她。當愛因斯坦向他媽媽說:「米列娃會變成我的妻子」時,他媽媽「撲倒在床上像孩子般哭了起來」。愛因斯坦的媽媽曾對他說過:「你是在毀掉自己的未來」、「好人家不會要那種女人」、「等你30歲時,她已經是老巫婆了」。這些話雖然充滿情緒,難以入耳,不過如果我們事後來看二人的關係,父母親許多看似現實,扼殺愛情的觀點,的確也有幾分道理。
 
不過由於愛因斯坦天生反骨,厭惡任何權威,父母的反對反而讓他內心燃起烈焰,更意志堅定要和米列娃在一起。只是大學畢業(1900年)後,愛因斯坦自己也不好過,由於他在學校得罪不少了原本很支持他的老師(因為他總是我行我素,自我意識強烈,不尊重老師),所以求職工作一直不順利,而米列娃這時候也懷孕了(愛因斯坦果然一直走在時代的尖端,連未婚懷孕都是!)。因為工作與未婚懷孕的關係,二人分隔二地很少見面,愛因斯坦也從沒將米列娃懷孕的事告訴自己的父母。
 
米列娃後來生下了一個女兒(1902年)。奇怪而又遺憾的是,愛因斯坦似乎從沒見過這個女兒,而之後沒多久這個女兒好像人間蒸發了一般,從此未再被人提起。有一說是死亡了,另一更可能的說法是她被米列娃的朋友收養了。每次想到這,我總是十分難過,很想知道愛因斯坦的這個大女兒後來的下落。
 
1902年,愛因斯坦終於在朋友的幫忙下,得到了瑞士專利局一個低階公務員的職務。而他的父親也在這一年逝世,去世前終於同意他和米列娃的婚事,愛因斯坦總算如願娶了米列娃。1904年,愛因斯坦的長子漢斯出生。1905年(愛因斯坦的奇蹟年),26歲的愛因斯坦發了表數篇重要的論文(其中一篇即為「狹義相對論」),之後獲得博士學位。1910年次子愛德華出生(愛德華後來和母親米列娃一樣患有精神疾病)。
 
狹義相對論發表後數年,愛因斯坦開始聲名大噪,但愛因斯坦與米列娃卻開始感情生變。就像許多情人們分手後常在問的:為什麼原本濃烈的愛情,會逐漸變成彼此憎恨?感情的事恐怕連當事人都弄不明白。猜想可能的原因有:愛因斯坦過於專注在科學工作上,那時他正用盡心力在發展「廣義相對論」,忽略了家庭的責任;米列娃原本也有意從事科學研究,但無法如願,因此對愛因斯坦的名聲成就帶有嫉妒的複雜情緒;米列娃憂鬱陰沉的情況愈加嚴重,而愛因斯坦對感情則更加退縮。總之,就像大部份破裂的感情一樣,恐怕雙方都必須各負起一部份的責任。 隔二年(1911年),愛因斯坦的第三個情人開始介入,也就是愛因斯坦的表姐「艾爾莎」。

 

第二任妻子——表姊艾爾莎


艾爾莎也比愛因斯坦大3歲,她和愛因斯坦的親戚關係其實很密切,艾爾莎的父親是愛因斯坦父親的堂哥,而她的母親又是愛因斯坦母親的妹妹(二邊都算是親戚)。艾爾莎此時的出現剛好符合愛因斯坦當時的心境,艾爾莎和米列娃是明顯的對比,艾爾莎具備較傳統的婦德,她像是愛因斯坦的母親般照顧她,而這正是此後愛因斯坦所需要的。科學上光芒萬丈的愛因斯坦不再需要狂野浪漫的愛情,也不需要另一半跟他有智識上的激盪與分享(此時他身旁已有太多優秀的科學家),他需要的只是寧靜和樂、備受照顧的家庭生活。
 
 接下來的幾年,米列娃與愛因斯坦的關係每下愈況,幾乎陷入對立的僵局,雖然米列娃仍試圖修復彼此關係,但獲得的是愛因斯坦的冷酷以對。愛因斯坦處理感情紛擾的辦法,就是一頭栽進科學的領域中。他對付科學問題時展現的毅力與執著,剛好和他對付愛情糾葛的無能與沒耐性形成強烈對比。愛因斯坦雖然是人道主義者,對人類全體的問題頗為關懷,但他對周圍的親人朋友卻常顯得疏離冷漠。
 
此時艾爾莎也節節逼近,她要愛因斯坦與米列娃離婚,並和她結婚。米列娃因為情緒的壓力,後來開始出現身體與心理方面的疾病,甚至一度住進了療養院。終於,在二人分居多年之後,於1918年協議離婚。愛因斯坦開出來的條件是:「若你跟我離婚,以後如果諾貝爾獎頒給我的話,獎金全部歸你。」那可是一筆大數目,約為當時教授年薪的10倍。
 
哇!這真是太了不起了!首先,愛因斯坦對自己將來能獲得諾貝爾獎真是信心滿滿。再者,居然拿崇高的諾貝爾獎金當贍養費,真是空前絕後!(後來愛因斯坦果然因為「光電效應」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
 
與米列娃離婚後的隔年,愛因斯坦與表姐艾爾莎結婚(艾爾莎之前曾結過婚又離婚,與前夫生了二個女兒)。他們的婚姻一直持續到艾爾莎過世為止,這是一段穩定共生的婚姻,因為彼此各取所需。艾爾莎樂於服侍照顧先生,也喜歡先生的聲名遠播,享受名氣帶來的身分地位。而愛因斯坦則樂於接受老婆的照料,為他打點生活瑣事,讓他能安心寧靜地沉浸在自己的宇宙大業中。
 
有人曾問過艾爾莎是否瞭解「相對論」。她回答說:「喔,不,我不瞭解!雖然他已經跟我解釋過很多遍了,但那對我的幸福不是必要的。」或許這也是艾爾莎與米列娃的不同之處。笨的人就是時時嶄露著他的聰明,而聰明的人就是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要變笨。
 
愛因斯坦一生中的情人,每個年紀都比愛因斯坦大,或許這是種巧合,也或許對知識上的天才愛因斯坦而言,情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他的照料與指引正是他所需的。
 

致死不渝的真正情人——科學


其實,不管是瑪莉、米列娃或是艾爾莎,都不是愛因斯坦真正的情人。對千山獨行,開擘宇宙大業的叛逆者愛因斯坦來說,真正讓他終其一生念茲在茲、纏綿悱惻、輾轉難忘的情人,唯有「科學」。「科學」才是愛因斯坦一輩子致死不渝的情人。
 
我承認,認識科學家的感情世界,並無助於我們理解他們在科學上的貢獻,也不會讓我們對方程式有更深入的體會。但知道了縱使偉大的科學家,也有如平凡人一般的感情掙扎與情感需求,卻會讓看似冷冰冰的科學研究,增添了些人性的親切,也貼近科學家在孤單的真理追尋路上,那顆炙熱的心。
 
最後,讓我爭辯一句,沒有波濤洶湧,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不代表沒有甜美幸福的愛情。有時涓滴細流的平凡感情,更讓人感到溫暖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