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7-01國震中心日前推出專屬橋梁的「健康檢查」 439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橋梁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著橋梁的搭建,我們才能跨越地形阻礙往返兩地、互通有無。然而,臺灣的橋梁必須禁得起強震、颱風、洪流以及腐蝕劣化的考驗,否則就又可能導致橋梁結構毀損,更有甚者還會危害民眾的交通安全。為有效降低橋梁損壞,國家實驗研究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震中心)日前開發「橋梁全生命週期防災管理系統」,可於平時進行自動化的安全評估外,更重要的是能透過平時所蒐集的資料,在災害發生前進入自動檢測,讓相關管理單位能及時作出應變。
 
就像人們會到醫院做健康檢查一樣,若能定期追蹤身體的狀況,便能進一步預防如癌症、中風等疾病,而國研院國震中心此次發表該系統定期檢測橋梁,正體現了這種人體健康管理的思維。過去,要檢查橋梁的整體狀況,檢測人員得先在現場勘測後、填寫複雜的紙本檢測表格,再評估其安全程度,而此一檢測流程不僅曠日費時,傳統的檢測照片與檢測資訊更是不同的兩份檔案,也因此增加了工程師整理資料上的難度。
 
為此,國震中心首度運用詮釋資料(metadata)的資訊技術,使每張橋梁相片都可附加必要的檢測資訊,大幅提升資料彙整的便捷性,並搭配新的「橋梁健檢」流程,讓檢測人員只要攜帶行動裝置,在檢測狀況後填寫電子表單,相關資料便會自動上傳、彙整,而後續的安全評估與維修建議也會交由專業人員執行。透過這個方式,檢測資訊便可即時被記錄、一氣呵成;而將「評估」的作業獨立出來後,也可提高橋梁健檢的客觀與正確性。
 
雖說檢測上少了一些阻礙,然因臺灣存在許多大大小小的橋,故勢必要提升檢測安排上的效率,才不致辜負系統所帶來的便利。為此,該管理系統亦有彙整所有照片與資訊後,由系統計算出各種指標分數的功能,並根據其危害程度加以排序,作為判斷哪些橋須優先維護與補強的參考。除此之外,該項資料還可結合各種如地震、颱風等災害事件的資訊,在災後迅速分析可能受損的橋梁,進而通知有關單位災後檢測,避免斷橋等事故發生。
 
面對較重要的幾座大橋,該系統更是結合「橋梁監測系統資訊」,以便在災害發生前後進行快速健康診斷,及時將安全評估資訊提供給相關單位;而監測系統平時所收集的資料,也能回溯推估橋梁可能的設計問題,供未來橋梁設計者思考,以打造更安全、更穩固的橋梁結構。
新聞來源:國家實驗研究院,〈橋梁健康安全的守護者 — 橋梁全生命週期防災管理系統〉,2018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