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04-15喜愛數學的曹亮吉 472 期

Author 作者 賴昭正/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土,合創科學月刊,曾任芝大同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
曹亮吉、洪秀雄、林孝信及我都是1967年進入芝加哥大學的;像大部分的臺灣留學生一樣,因方便而住入在學校內之「國際之家(International House)」。一年後的1968年7月,應該是談得來及個性相符,我們在5328 S. Greenwood Avenue合租了一個公寓,開始同居、輪流做晚飯。又約一年後,在林孝信口若懸河、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環境下,我們三位室友當然毫無疑問地成為《科學月刊》的共同發起人,那間破公寓當然也變成《科學月刊》的聯絡中心。因為結婚的關係,我於1971年元月告別他們,搬到學校的已婚宿舍。
 
曹亮吉給我的印像是沉默寡言、做事認真負責、不求名利!日記中記載著曹亮吉做「家事」任勞任怨,沒有領袖欲!在數學上,我「小時候」一直以為數字(1、2、3、....)是用來算東西的,而加減乘除只是補助工具而已;但曹亮吉幫助了我長大,讓我了解了「數論」(number theory)的邏輯基礎,知道了芝加哥大學數學系在美國排名是數一數二的。靠微薄研究獎助金收入的我,竟然因此買了一本當時芝加哥大學名教授(已忘了名字)的名著Algebra來K,學習到了群(group)、環(ring)和場(field)等代數分支的不同。等我發現「群論」(group theory)是近代物理(及某些化學)上不可或缺的工具時,我便瘋狂地被迷住了,認為它是數學物理中最漂亮的理論:用四個簡單的假設,就能利用邏輯推導出許多令咋舌的結論!

曹亮吉對數學益智遊戲很有興趣,因此為《科學月刊》寫了不少有關的文章。記得他曾經問林孝信及我這樣的一個問題:四隻螞蟻分別佔據了正方形的A、B、C、D四個角落,每隻螞蟻均以等速永遠朝著另一隻螞蟻前進(A→B、B→C、C→D、D→A),最後它們會碰在一起嗎?當我毫不思考地回答「當然會在中心點碰在一起」時,他們兩個人似乎有點驚訝!於是我們開始分析學數學、物理、及化學的人,頭腦的構造有什麼不同?結論是:一碰到問題,數學家本能地便要推導方程式,物理學家用不同角度去分析,而不用大腦的化學家(我)則靠直覺!

保釣運動示威遊行後,曹亮吉、洪秀雄及我均選擇了完成博士學位,先後回到臺灣大學、中央大學及清華大學貢獻所學。我非常喜歡李後主之詩「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雖然我們所懷念的不同,但對時間無情的流逝,李後主似乎道盡我心中的感嘆!轉眼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芝加哥大學那段有喜、有悲、有笑、有泣,也有爭辯得面紅耳赤的日子,都已成了歷史!曹亮吉,他鄉再見吧!

 

《科學月刊》發起人徐均琴與陳宏光(前左4 及3)之婚禮(1969 年暑),
同為發起人的曹亮吉(前左1)、賴昭正(前左5)和林孝信(後左2)到場參與並合影留念。(賴昭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