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21-03-30輻射壓力 616 期

Author 作者 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我描述用光活捉(微)生物(細菌)時,人們說: 「別吹牛了。」 ── 亞瑟 ‧ 亞希金 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

空氣和光都是充滿了我們生活空間的「東西」。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提出,空氣、土、水、火是構成宇宙的四個元素,在往後的2000年中,這一直是主流觀點;直到17世紀,科學家才開始揭示我們呼吸的空氣的真實性質。1644年,向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學習的數學家托里切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在給他朋友的一封信中,描述了第一個汞氣壓計,了解到空氣壓力支撐著水銀,他在信中提到:「我們生活在元素空氣的海洋深處,通過毫無疑問的實驗,它具有重量。」  

1738年,瑞士物理學家兼數學家的白努利(Daniel Bernoulli)出版了《流體力學》(Hydrodynamica),為一直沿用至今的氣體動力學理論奠定了基礎。這一理論表示,氣體是由向各個方向移動的大量微粒子組成,它們在物體表面上的撞擊產生氣壓,而我們所感受到的熱量是它們運動的動能。我們之所以沒有感覺到空氣壓力,是因為我們身體是一個開放系統,內外的壓力互相抵消。

我們對光的本質則在創世記(Genesis)中的短語:「讓光出現。」(Let there be light.)後,似乎就一直沒有什麼大進展,並充滿了爭論。直到20世紀初物理學家才確定:「光既是波動也是粒子,光既不是波動也不是粒子!」所以光到底是什麼「東西」呢?似乎連愛因斯坦也不懂,他在1951年12月12日給少時好友貝索(Michele Besso)的信裡寫道:「這將近50年來對『光量子到底是什麼』的深思,並沒有使我更接近答案。現在每一個人,像張三、李四、王五等,都以為他們了解,可是他們錯了!」


儘管如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Euclid,平面幾何的發明人)早在西元前300年左右就寫了本《光學》(optics)的視覺幾何書。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也在1619年提出了光壓力的概念,以解釋為何彗星的尾巴總是指向遠離太陽的方向。英國物理學家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於1862年發表了斷言,說明光是一種電磁輻射,具有動量的性質,因此會在暴露於其上的任何表面上施加壓力。1900年,俄羅斯物理學家列別捷夫(Pyotr Lebedev)進行實驗證明了光壓的存在。1926年,英國劍橋天文台台長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提出模型,指出恆星平衡的條件涉及重力、氣壓、輻射壓力三種力。但與空氣不同,我們之所以沒有感覺,顯然是因為此壓力太小的關係,而不是我們體內也充滿了光。

事實上,空氣的壓力非常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應用價值。光(輻射)的壓力則非常小,比大氣小了1012倍,會有實用價值嗎?讓我們在這裡來探討吧!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