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03-30玻璃與17世紀科學的發展 616 期

Author 作者 邱韻如/長庚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物理教學、科學史。
您有沒有想過,「玻璃」這個古老的材料,與17世紀的科學發展有著什麼樣的關係?本文探討17世紀科學的發展中,玻璃如何突破人類經驗的侷限,開啟人們的視野與想像,以及在實驗或儀器間所扮演的角色。

玻璃工藝與工業的發展

早在西元前2000多年之前,古埃及人就已經掌握以高溫熔融砂粒製造玻璃的技術,那時的玻璃是不透明的,多半拿來製作飾品。隨著吹玻璃技術的發展,透明的玻璃容器開始出現,或許就在杯觥交錯間,有人透過盛水的玻璃容器,看到放大或倒立縮小的影像,甚至發現可以聚集太陽光,無意間開啟了玻璃多彩多姿的新用途。

在玻璃發展的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地位的羅馬帝
國瓦解後,玻璃製造術傳到了阿拉伯世界。阿拉伯科學家藉由盛水玻璃球的透鏡效果,探究光的折射、彩虹、視覺等自然現象;也結合了幾何,探究平凸透鏡、拋物面鏡、針孔成像等光學現象。到了13世紀,威尼斯的玻璃製造業已傲視全球。16世紀時,傳到了現在的荷蘭地區,當眼鏡從稀有到普及之後,數個鏡片的組合,產生了神奇的效果,帶領人們以新的目光與視野去探索世界。

17世紀的玻璃應用大致分為四類,一是做為珠寶首飾等用途,二是瓶罐杯等各式器皿,三是大片的玻璃窗,四是面鏡、眼鏡、稜鏡、透鏡組合等。後三類玻璃技術的不斷精進,都帶動了科學的發展。

從小銅鏡到大玻璃面鏡

早期的鏡子都是銅鏡,銅鏡無法做得很大,反射的效果也不佳。平面玻璃也是起於玻璃吹製術,從歐洲大教堂玻璃窗的發展,到在平面玻璃背後鍍上反光材料,鏡裡的世界令人們驚嘆,改變了人類的感知,不僅開啟了繪畫的透視學,也帶動藝術及科學探索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蓬勃發展。

燃燒鏡與燈塔

中國古代把用來取火的凹面銅鏡稱為「陽燧」,西洋稱之為燃燒鏡(burning mirror)。有燃燒鏡效果的玻璃容器與透鏡製造出來之後,許多學者承先啟後探討阿基米德(Archimedes)聚焦太陽光燒船的可行性,以及燃燒鏡的幾何光學性質。煉金術士及化學家們,也常用燃燒鏡來加熱藥品。把燃燒鏡換個方式使用,可以把位於焦點的光源變成平行光,讓燈塔的光遠傳。

從盛水球形玻璃容器到眼鏡

羅傑.培根(Roger Bacon, 1214~1296)吸收了阿拉伯科學家的精華,探討光的性質,他寫道:「如果透過一個球形玻璃或水晶上的斷片來檢視書上的文字,或是任何微小的物體,所顯現的影像則會大而清楚……,因此這種器具對老人與那些眼睛不好的人很有幫助,只要
適當地放大,他們便能看得見最小的文字……,反之亦然,最遙遠的物體也可以變得像近在手中。」因為這些敘述,培根被奉為眼鏡的發明者。拓展眼睛功能的眼鏡大約從13世紀起出現,從中世紀僧侶抄寫書籍到印刷術普及,閱讀的人口增加,眼鏡也越見普及。

望遠鏡與顯微鏡

1609年夏天,46歲的伽利略(Galileo, 1564~1642),初次聽到有關「間諜鏡」的消息,他一方面自行磨製鏡片且不斷改良,一方面朝向天空持續進行觀測及記錄。他將觀天的紀錄寫在《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一書中,於1610年3月出版。書中所描述的天際景象,包括月亮的表面、木星的衛星、銀河、星空等,令人們大開眼界,也讓伽利略聲名鵲起。隔年4月,在山貓學會(Accademia dei Lincei)的崔西王子(Federico Cesi, 1585~1630)在羅馬為伽利略舉辦的望遠鏡展示晚宴上,這個開啟人們無盡視野的儀器被命名為「telescopium」。……【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6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