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21-02-01電器用品小心!閃電伴隨的電磁脈衝 614 期

Author 作者 郭政靈/任教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
雲層與地面間的閃電會造成電力基礎設施及人身財產的損失,是大家熟知的,但閃電活動中伴隨的電流與電荷轉移,會產生對應的靜電場及電磁波,進而在更高的區域出現高空閃電。閃電活動中,電荷轉移所產生的瞬間靜電場,會造成40~90公里高空的氣體放電,由於高空中的氣體密度較地面小,若有少量的自由電子存在,這些電子因為碰撞到氣體分子機率較低,使自由電子加速的距離增加,導致電子有機會能夠加速到超過激發或游離氣體分子所需要的能量。

而在更高空處,氣體放電會出現各種繽紛的形式。包含紅色精靈(red sprite)、精靈暈盤(halo)、藍色噴流(blue jet)、巨大噴流(gigantic jet)及伴隨閃電活動所產生高能量的y射線(gamma-rays),甚至是y射線產生電子與正電子對(electron-positron pair)。

找出高空閃電的謎團

關於高空閃電仍有不少未解之謎,其中一個是地面伽瑪射線閃(terrestrial gamma-ray flash, TGFs)。過去科學家認為,這種高能量的y射線是宇宙中最高能量的釋放過程,可能是類似超新星爆炸的劇烈能量所釋放造成,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於1994年首次利用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臺(Compton Gamma Ray Observatory, CGRO)觀測到地球產生的TGF,隨後在1996年由美國史丹福大學分析的閃電資料中發現TGF與閃電有關,但由於當時觀測的儀器來自地面及衛星量測,因此關於TGF與閃電的時間與位置的定位,始終困擾著科學家。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TGF與閃電的前導活動有關,而在國際太空站上的德國科研團隊首次發現了y射線來自於閃電電流,其強大的電流激發了高空大氣發光,形成淘氣精靈。

這項發現首次證實了y射線與閃電的關聯性,過程中引起的淘氣精靈更是y射線在可見光的高空大氣所留下的印記。目前全世界正在發展不同的衛星觀測,日本於2011年在國際太空站執行JEM-GLIMS科學任務;德國於2018年4月在國際太空站執行ASIM(Atmosphere-Space Interactions Monitor)科學任務;而去(2020)年11月法國所發射的高空閃電衛星Taranis原本將接力持續探索,但因火箭發射失敗導致任務鎩羽而歸。

如何拍攝大氣中的電磁脈衝傳播?

電磁脈衝波在大氣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前進,要捕捉到電磁波在空氣中傳播幾乎不太可能。對此,我們透過低光度高速攝影機系統,嘗試捕捉大氣中電磁脈衝波的傳播,此方法能提升我們對於電磁脈衝在大氣中的傳播觀測能力,以及理解電磁波在大氣中傳播。我們該如何把電磁波轉成光的訊號,將閃電產生的電磁脈衝順利記錄下來呢?

過去我們曾在中央大學的鹿林天文台進行紅色精靈觀測,這段觀測的過程讀者可參考《科學月刊》591期〈電光石火的一瞬─追蹤毫秒內高空閃電的瞬息變化〉,文章有詳細的觀測解說。

不過,受限於鹿林天文台的觀測範圍,我們在去年選擇更適合的觀測地點,其中一個地點為位於海拔3952公尺的中央氣象局玉山觀測站。此觀測站位處玉山北峰,是臺灣最高的氣象觀測站,除了其南面受到較高的玉山主峰遮蔽外,其餘的角度都可以觀測高空閃電。

 

 
由於高空閃電相較於地面閃電的發光時間非常短且較暗,適合觀測的距離約為200~600公里。……【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