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4-03-01由地圖綜觀氣候變遷 531 期

Author 作者 許涵溥/業餘科普撰稿人。
《氣候變遷地圖》為柯斯汀‧ 陶與托馬斯‧ 唐寧,這兩位環境學者的生態科普鉅作。書中先談到各種全球物理性與生物性的變遷現象,作為全球確實處在暖化的證明;再介紹變動中的氣候、驅動氣候變遷的因子、預期後果、國際政策與行動、投入解決方案等,最後彙整出氣候變遷的數據。

市面上諸多關於全球暖化、節能減碳等主題的書籍,雖名為「科普書」,卻生澀難懂或僅為純文字描述缺乏圖片;本書內容簡潔有力、圖文並茂,為一大優點。

本書最值得嘉許之處,是作者們強調全球氣候暖化已成定局,現階段即使多數國家採取相對較嚴的措施並確實執行,至少在2040年前,皆無法扭轉此趨勢;此論點較一些過於理想化的環保人士,鼓吹實施極為嚴苛之環保政策,方能於短期內讓地表均溫下降,更為務實。

全球暖化是個極具爭議性的科研主題。反對人類活動為造成全球暖化之主因(如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大氣科學系榮譽教授威廉.葛瑞博士,力主洋流循環形成溫暖與冰冷海水的升降溫變化,才是全球暖化的真正原因),雖非主流意見,但筆者認為不宜以純環保觀點,將之視為寇讎、全球公敵,應包容不同的科學觀。本書雖宣導抗暖化、節能減碳,卻不致像有些過於極端的環保書籍,一言堂式地惡意批評人類活動與經濟發展。本書並將全球暖化可能帶來的區域性局部利益加以論述,例如第78 頁末段提到「調適工作也可利用新的氣候條件帶來的優勢,比如歐洲北部的農民就可享受到較長的生長季,特別是在園藝方面。」平衡式的論述值得稱道。

相較於一些舊版的教科書、科普書、電子資料、專門網站等,本書除了解釋碳當量、碳封存、碳槽、碳權……等已廣為媒體報導的專有名詞外,也提到許多新術語,如碳強度、漏碳、REDD+(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等,為彌足珍貴的新知。

本書於第56頁引述瑞士雀巢公司董事長包必達(Peter Brabeck)的話,「因為將食物當作生質燃料,而讓上千萬甚至上億萬的人陷入饑荒和赤貧,絕對是不道德的,我堅持絕對不把食物當作燃料。」雖與多數將倡導發展生質能源作為因應暖化的對策,以「有限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各國政府、相關機構或單位(包括我國之經濟部能源局),持不同意見,但頗發人省思。


唯有點美中不足的是,本書有些地方的內容略為不足、錯誤,以及一處疑似翻譯不太正確。第62頁僅提到全球均溫升高1.5~2.5℃,將會讓30%的物種處於滅絕的高風險中,並以世界地圖加以詳加標示。若能比照第78頁談論不過於劇烈的全球暖化反而有利於北歐園藝的部分,提及「以目前之升溫速度將利於全球約4%物種,特別是熱帶物種的播遷」似更能平衡論述。第92~93頁提及加拿大,此世界八大工業國之一,在相關環保策略之立場,書中內容過於老舊。原作雖標示此為到2011年4月止,國際條約《京都議定書》的各國簽署狀況,在不宜更動原文的情況下,應以備註標明最新的現況(加拿大已於2011年12月12日,由環境部長肯特宣布正式退出該條約)。第68頁的地圖標示錯誤,則攸關台灣的國際形象。因台灣並非目前惡性瘧疾的分布區,但原作者誤將之標為「目前惡性瘧疾的分布區」。第16頁「厭氧」(anaerobic)的名詞解釋疑為誤譯。書中譯為「不會因為缺乏氧氣而受到破壞的生命形式或歷程」,此應為兼性需氧(facultative aerobe)的定義。厭氧一詞則尚無公認的確切定義,但通常認定該生物只能在低氧分壓的條件下生長,而不能在空氣(18%氧氣)和/或10%二氧化碳濃度的環境下生長。

話說回來,雖然全球暖化對一些局部地區的生物(含當地居民)與生態環境可能有益,但若以整個地球環境觀之,絕對弊多於利。相關的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研究,則是一個危機學門(crisis discipline)——有時無可避免要違背科學精神,必須在有足夠的科研數據前,進行一些重要的策略性決定。也就是說,未有任何行動所冒的風險,通常比不夠適當的行動更高!在台灣,我們面臨的環境相對嚴苛,所需的努力也要更多才行。公部門、學界、企業及所有的社會大眾,都能為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盡些棉薄之力;尤其是每位國民,固然個人的力量有限,但若每個人都多少力行各種相關的行動,對大自然絕對有正面的助益。

總之,本書雖有些瑕疵,但整體而言瑕不掩瑜;是普羅大眾、相關科系學生、專業政府部門人員與學者,以及其他所有關心全球暖化此重大環境議題的人,都不可多得的好書。《教育學報》對此著作的評析為「每一間學校都應該用這本地圖集作為環境教育的補充教材」,實當之無愧。

《氣候變遷地圖》
The Atlas of Climate Change
作 者:柯斯汀.陶、托馬斯.唐寧
譯 者:王惟芬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 年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