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0年
- 612期-2020諾貝爾獎特別報導(12月號)
文章專區
2020-12-01神奇的基因剪刀手 CRISPR-Cas9
612 期
Author 作者
黃子懿/臺灣大學醫學系二年級生。陳佑宗/臺灣大學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今(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由美國生化學家道納(Jennifer Doudna)和法國微生物學家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共享殊榮,兩人因「開發編輯基因體的方法」而獲獎。事實上,兩位致力研究的是近年相當熱門的CRISPR-Cas基因編輯系統。接下來,我們將從CRISPR的源頭開始介紹,探討道納和夏彭提耶如何發現CRISPR-Cas運用於基因編輯的可能性,並舉例說明這項研究對生物與醫學領域的影響。
回到源頭—細菌基因體中神祕的重複序列
1987年,日本科學家發現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基因體中有不尋常的重複序列。這些片段的序列完全相同,具有回文性質(palindrome),且彼此間固定間隔一段特殊序列。後來,科學家發現這是原核生物基因體中常見的結構,便依其特性而命名為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
之後,他們推斷這段重複序列像是細菌的免疫系統,當細菌遭噬菌體感染卻幸運存活時,便會切取一小段噬菌體的DNA,並儲存於CRISPR之間的間隔序列(spacer)。如果未來再次遭到噬菌體感染,由這些間隔序列和CRISPR重複序列所轉錄出的crRNA(CRISPR RNA),會連同一群稱為Cas的蛋白質去識別此噬菌體,並摧毀其DNA,科學家稱此破壞噬菌體基因的過程為干擾(interference,圖一)。
圖一:鏈球菌中Class Ⅱ CRISPR/Cas機制圖
❶細菌切割噬菌體DNA(圖中彩色序列),並將其插入CRISPR重複序列(黑色)中儲存。
❷整段CRISPR DNA被轉錄為一長串crRNA。
❸ tracrRNA和crRNA重複序列配對結合,同時Cas9會和兩者形成複合體。之後,RNase Ⅲ將此長串RNA切割,產生能針對不同噬菌體的防禦武器。
❹當細菌再度被之前遇過的噬菌體感染時,crRNA可以和噬菌體DNA結合,使Cas9切斷其DNA,達到保護的作用。
在不同細菌中,CRISPR-Cas的運作模式也不盡相同,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Class I和Class II。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進行干擾時,Class I需要多種Cas蛋白共同參與,有的負責鎖定目標核酸,有的則負責切割。而Class II則較為簡潔,只需要一種具有多個區域(domain)的Cas蛋白,就像是融合多種工具的瑞士刀,能執行干擾過程所需的各種功能。然而,細菌這樣的機制和基因編輯該如何產生關聯?這正是道納、夏彭提耶和她們團隊的重要突破。
道納好奇接觸CRISPR
在夏威夷長大的道納,自幼即對大自然充滿疑問與好奇,中學時,她讀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華森(James Watson)的著作,激發她對生物化學的興趣。1994年,她在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成立實驗室,兩年後即因確定一種RNA酶(ribozyme)的結構,而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並獲得學界關注。之後,她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繼續研究RNA及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 RNAi)。在那裡,她第一次接觸到CRISPR這個當時相當冷門的領域。
2006年,同在柏克萊分校的地球科學家班菲爾德(Jillian Banfield)來電,想邀請道納加入研究CRISPR的行列。完全沒聽過這個名詞的道納閱讀了當時相當有限的資料,而好奇於這特殊的干擾機制以及Cas酵素的潛在功能,於是她答應了邀約,並著手研究Class I CRISPR-Cas。2009年,她的團隊發現一種能切割DNA的Cas1蛋白,並推測這種酵素可將噬菌體DNA插入CRISPR陣列中,等同免疫記憶的形成。之後,她逐漸將重心放在Cas蛋白如何切割病毒DNA。儘管屢有突破,道納仍知道自己研究的侷限性,她希望能更瞭解較為簡潔的Class II CRISPR-Cas,而遇見夏彭提耶正好提供了新的研究機會。
夏彭提耶與化膿鏈球菌
遠在地球另一頭的夏彭提耶,成長於法國巴黎附近的小鎮,小時候即立定志向希望能對醫藥界有所貢獻。曾在1996年至美國紐約洛克斐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和微生物學家托曼能(Elaine Tuomanen)研究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托曼能曾稱讚她「總
在尋求基因體中的意外發現」。2002年,她返回歐洲,在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研究化膿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致病性,她也開始思考CRISPR的機制。由於她的團隊先前曾找到調節化膿鏈球菌致病因子的RNA,使她開始好奇化膿鏈球菌基因體中哪些區域會轉錄出調節RNA(regulatory RNA),以及這些區域和CRISPR是否有關聯。
在和同事佛格爾(Jörg Vogel)合作下,他們意外觀察到一種大量表現且當時未知的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位置在CRISPR 陣列上游,且轉錄方向相反,他們稱之為tracrRNA(trans-activating CRISPR RNA)。進一步研究tracrRNA的序列,發現其會和crRNA配對在一起。之後,他們利用實驗證明tracrRNA和crRNA的成熟相關,且此機制涉及Class II CRISPR-Cas的Cas9蛋白(舊稱Csn1)。此研究成果於2011年刊登在《自然》(Nature),由於過去科學界並沒想過CRISPR系統可能有兩種RNA分子共同參與,因此引起熱烈討論。……【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