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20-12-01你知道嗎?不愛「吃苦」可能是你的生存本能? 612 期

Author 作者 陳瑋駿/清華大學化學系碩士,中興大學化學系學士。現職科技業工程師,著有《化學有多重要,為什麼我從來不知道?》一書。
那天,我在二手遊戲板看到一篇貼文:
 

「嗯……未舔……蛤?」這個發語詞是第一時間浮現在我心裡的唯一詞彙,為了確定不是我眼睛業障重而看錯最後三個字,我盡可能地把鼻子貼近手機螢幕上,確認應該不是我手機用太久眼花了。

 
任天堂Switch(Nintendo Switch)作為話題性不斷的遊戲主機,不僅在剛推出時就風靡全球,在卡帶下的工夫也頗具巧思。雖說並不清楚到底是哪個玩家閒閒沒事開了這個頭,但接踵而來的「舔卡帶」風潮卻席捲當時的網路社群。許多對網路風向相當敏感的Youtuber,也搶在第一時間錄下自己舔Switch卡帶時,那個面部表情糾結到可以夾死蚊子的模樣。原來,他們舔到的是金氏世界紀錄所認證的「地表最強苦味劑」──苯甲地那銨(denatonium benzoate)。

在目前已知的五種味覺:酸、甜、苦、鹹與鮮當中(「辣」不是味覺),人類對於苦味特別敏感,雖說我們總喜歡勉勵人別害怕吃苦,但以演化角度來看,人們害怕吃苦卻是其來有自,甚至可以說人們天生就必須害怕吃苦。

植物才不想被你吃咧!

動物面臨威脅的時候,都會主動走避遠離危險。然而,當今地球上已知的植物,面對危險時可是沒辦法像精靈寶可夢(舊稱神奇寶貝)中的喇叭芽一樣用兩腳逃跑,因此植物們的自衛手段,只能依靠自身分泌出的一些特殊化學物質,這些物質不僅是天然的殺蟲劑或抗菌劑,甚至可以告訴掠食者「我很難吃」,像是某些植物分泌出的生物鹼(alkaloids)、植物酚(plant-based phenols)或萜類(terpenes)。雖說有少數這類物質,在少量食用的前提下有益人體健康,但大多數這類物質不僅有毒,嘗起來也相當苦澀(或許小孩子討厭吃蔬菜正是本能地迴避潛在的中毒危機吧)。

舉例來說,在柑橘類的水果表皮或者未成熟的果實當中,就經常含有苦味的橘皮油(citrus oil)或者含有苦味且有抗菌活性的黃酮類化合物(flavanoids)。又例如馬鈴薯一旦發芽之後就絕對不可以食用,這不單純只是因為發芽後的馬鈴薯吃起來苦苦的不怎麼美味,最重要的是,這個苦味正是源自高濃度的「龍葵鹼(solanine)」,龍葵鹼是一種具有殺蟲特性的生物鹼,一旦人畜吃入過量龍葵鹼,最嚴重可能導致死亡。

 

發芽的馬鈴薯含有高濃度的龍葵鹼,不但吃起來苦苦的不好吃,若人畜吃入過量龍葵鹼,最嚴重還有可能導致死亡。(123RF)

由上面的兩個例子,讀者們大概可以感覺到,不少威脅就潛伏於大自然當中,以身試毒的工作,我們在中國的古神話裡看看就好。相傳古代神農氏有一個水晶肚能夠辨識草藥的功效,於是神農氏便不斷地嘗試吃入各類草藥來進行療效測試。有一說嘗百草的神農氏最後是因為吃到斷腸草而過世,但要能夠累積到「百草」的戰績,還是得幸運地歸功於他的吃草順序,要是一個臉黑運氣差,可能一開局就直接全劇終。

當吃苦不再是人生一大威脅

好在,經過長時間的演化,我們並不需要靠嘗百草來識毒,雖說目前人類大致上已經能夠掌握幾個會讓人感到苦味的化學結構,但詳細產生苦味的原理仍然了解不多,而且也沒有絕對的規律。……【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