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3-01追尋臺灣大型「古」生物之旅 591 期

Author 作者 蔡政修/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本刊副總編輯。
如果講到臺灣大型動物,大概許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臺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影像。不過,會進一步去思考臺灣黑熊是如何來到臺灣或牠們在臺灣的演化歷程的人,就相對少了許多。
 

前言

其實,古生物學的內涵基本上就是在研究生命的歷史,但此研究的過程也有一定的歷史,換句話說,就是古生物學的科學史。對其研究的歷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只能幫助人們理解研究的重要性,也更能享受研究發現「未知」過程的樂趣。

不論是臺灣黑熊或臺灣其他物種來到此地的起源、演化或因環境的變化、不同生物相的交互牽制、演變的過程,要回答這一連串的問題,都需要由古生物學的研究來一頁一頁地掀開埋在腳底下的歷史。要談論臺灣大型脊椎動物的古多樣性,或許可以先從2 個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講起,陸域環境和緊緊圍繞著人類,並且孕育著更大型哺乳動物的海洋。

 

陸域:黑熊之外的可能性

除了臺灣黑熊,如果透過古生物學的研究記錄簿,走回十萬年、百萬年前的臺灣,可以發現並觀察到那已完全滅絕,但比臺灣黑熊還要巨大的大型陸生生物,像是最近從日本早稻田大學(Waseda University)的收藏庫找到的1 種被擱置超過80 年的化石,曾經還一度被認為此化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屍滅跡。去(2018)年4 月1 日,目前仍在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攻讀博士學位的伊藤愛(Ito Ai)和其研究古生物學的同事們,在愚人節這一天發表一篇相當有趣的研究論文,宣佈臺灣以前有一種從來沒有人知道、已經滅絕的鱷魚── 豐玉姬鱷(Toyotamaphimeia)。雖然剛好是在愚人節公佈此研究成果,但此研究是經過國際上古生物學研究期刊(Paleontological Research)專業的審查、修改後所刊登的研究文章,所以當然不是在開玩笑。

這篇論文的研究標本,其實在1930 年代日治時期的臺灣就已被發現,甚至在1936 年時德永重康(Tokunaga Shigeyasu)便在《地質學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所撰寫的一篇〈在日本發現的鱷魚化石〉(日本にて鰐の化石の發見)報導此發現。

當時的臺灣仍是日本的一部分,雖德永重康敘述標本是在日本發現的鱷魚化石,但文章一開頭就清楚地說明這是在臺灣臺南新化地區所發現的化石。不過文中沒有清楚的描述,也沒有該標本的繪圖或照片等,再加上德永手邊可研究、比對的相關標本相對有限,所以結論只是簡略地說明這件標本大概隸屬於馬來鱷,但又和現生唯一生存的馬來長吻鱷(Tomistoma schlegelii)不太一樣,有可能是個新種。文章雖然只有不到1 頁的篇幅,但這是臺灣第一次發現鱷魚的化石,顯示臺灣生物多樣性歷史中,也充滿許多的可能性,等著人們去發掘。......【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