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0-11-15COVID-19疫情人人自危,但請勿忽略登革熱的侵襲——全球與臺灣流行病學、病媒蚊與防治策略 467 期

Author 作者 董宗華、黃詩涵、鍾昇達、顧家綺、金傳春 。通訊作者|金傳春/任教於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
作者/董宗華1、黃詩涵1、鍾昇達1、顧家綺2、金傳春1

通訊作者/金傳春1/任教於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

1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
2臺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

從全球流行病學現況談起

臺灣多因境外移入病例點燃登革熱疫情,因此,需先瞭解登革熱的全球流行病學;根據患者年齡與登革病毒的流行特徵,可將其粗分為「地方性流行(endemic)」和「非地方性流行(non-endemic)」兩類。
 
地方性流行區/國家,如泰國與越南,嚴重登革熱病例主要在15歲以下幼童,且常見多種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同時流行(multiple dengue virus serotypes co-circulating),有些高度地方流行區(hyper-endemic areas)甚至有兒童或一隻斑蚊同時感染兩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的情況。
 
而非地方性流行區/國家,如臺灣,患者多為成人,但有些感染登革病毒者(兒童居多)會呈現非典型病癥或沒病癥的「無症狀感染(asymptomatic infection)」,因其帶有病毒所以仍會傳染他人。此時可用血清學檢測方法偵測是否有登革病毒的感染,包括急性期血清測得登革病毒IgM抗體(dengue-IgM)陽性或急性期及與其恢復期的成對血清,比較登革病毒IgG抗體(dengue-IgG)是否由陰性轉為陽性的「陽轉」或「抗體效價有4倍或以上的上升」,重要的是這些地區的流行常是以單一血清型登革病毒為主型(dominant serotype of dengue virus) 所引起的「爆發流行」(outbreak),與多種血清型登革病毒同時流行的「地方性流行」不同。
 
此外,登革熱另有一些全球流行病學的近年常見現象,如:


1.在「地方性流行國」中,病毒會自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往郊區流行;
2.因全球暖化,原從未有登革熱流行的溫帶地區(如歐洲、日本)也發生流行;
3.有越來越多流行區出現在白線斑蚊分布區,登革熱已不再僅限於熱帶/亞熱帶區流行。


在四型登革病毒上,全球與臺灣均在第一型的流行頻率最高和分布最廣;第二型造成的流行最嚴重,重症與死亡人數也最多;第三型是自1998年起在東南亞與臺灣的流行嚴重度僅次於第二型;而第四型的致病率最低,只在某幾年發生小流行,易造成兒童的無症狀感染,但曾在印尼伴隨其他型別的登革病毒流行,且引發較多重症病例。
 

臺灣登革病毒的源頭:多來自東南亞

曾在東南亞國家流行的登革病毒株(dengue virus strains),是臺灣境外移入病例的主因,常能引發後續在臺灣的流行,如2014年在高雄流行的第一型病毒以及2015年在臺南與高雄流行的第二型病毒,均來自印尼的登革病毒株。

然而,臺灣的登革熱流行病學特徵,卻與東南亞有三項不同處:


1.臺灣是季節性流行,東南亞是終年地方性流行;
2.臺灣多成人病例,特別是高血壓、糖尿病與腎病等65歲以上慢性病患易出現重症,東南亞病例以孩童為主;
3.臺灣多由單一血清型別登革病毒引發流行,東南亞常是多種血清型別登革病毒同時流行。


尤須注意,臺灣登革熱病患的致死率(case fatality rate)較東南亞高,醫護人員可詳讀《台灣經驗:登革熱防治手冊》第七章〈登革熱患者的臨床評估、處置原則與治療〉進一步瞭解。

登革熱病例於本土的地理分布與流行概況

由臺灣登革熱病例的地理分布可見,境外移入病例集中於臺北市、臺中市和高雄市等都會區,而本土病例分布多在埃及斑蚊活動較盛的南部(高雄市最多,臺南市次之),也以都會區的病例較多,重症與死亡病例又多在高雄市與臺南市。
 
整體而言,臺灣過去三十多年裡大約每年都有小規模的登革熱流行。不過,當中也不乏較大規模的流行,如1987~1988年在高雄、臺南與屏東,2001~2003年自高雄延燒到屏東,2014~2015年在高雄市各有第一與第二型登革病毒大流行,以及2015年臺南市第二型登革病毒的大流行。

近幾年,從2016~2019年8月底的全國境外與本土病例,其平均數+標準差各為252.3±80.6與135.8±165.1。不過,今(2020)年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防疫而嚴禁來臺轉機與強化入境檢疫隔離的影響,致使同期登革熱病例數截至11月17日,全國境外與本土各為62與71例,高雄市僅9名境外移入病例,本土病例為0,創歷年新低。

登革出血熱與重症在臺灣,有何主要流行病學特徵?

在1998年 臺南與2002年高雄兩次較大規模的登革出血熱大流行中,我們曾觀察到: 

1.重症/輕症比例與重症在所有登革熱病例數的百分比,均是在流行後期最高、中期次之、前期最低;
2.當重症病例出現後,雖因入冬後病例數減少,但重症仍持續發生,且
3.家中有群聚病例時,後發病者的病徵也較先發病者更嚴重,病毒量也愈高;
4.1943年後出生的臺南病患(僅一次感染並非二次感染),也易出現登革出血熱重症。

此外,臺灣流行病學家首度發現登革熱輕症與重症的時空分布關係,以及全球登革出血熱的重要流行條件:

1.時間在輕症登革熱病例之後,尤其登革熱病例數快速上升或走向高峰時;
2.空間為有登革熱聚集病例處;
3.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若每波流行時間過久或流行密度過高(觸發兩條件其中之一),即會發生較多百分比的登革出血熱;
4.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須滿足上述兩條件,才易發生較多百分比的登革出血熱。


在2001~2002年流行時,以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法,分析此流行期間的第二型登革病毒基因變異群(DENV-2 variants),發現經過2001年流行後,病毒以低胺基酸置换變異率、低傳播率等特性,讓病毒越冬且持續傳播,到2002年後出現新的病毒變異群更伺機壯大流行幅度與嚴重度。
 
到了2015年,臺南的第二型登革病毒造成史上最嚴重的流行(約22760例與112人死亡),從當年7~11月某醫院的4787位重症病患,發現重症易引起併發症(如腸胃出血、肝炎、心臟病與器官功能衰退),且若有細菌共同感染(co-infection),更易致死,尤其33位年長者(72~82歲)死亡的致死率高達23.1%,卽年長重症者易致死。

而2014年與2015年高雄登革熱大流行時,也發現重症若伴隨嚴重併發症,致死率會上升。此外,第二型登革病毒在2015年的致死率(38.7%)也較第一型登革病毒在2014年(12.4%)高,而2015年登革出血熱病患的腸胃出血、肝炎與心肌炎併發症比例也較2014年為高。

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等病媒蚊比較

在臺灣傳播登革熱的主要病媒為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此兩蚊有許多不同處,詳見表一 。
 
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的相異處

探究登革熱的有效防治策略

目前來說,策略規畫可分為「流行季前/後的平時:強化偵測、衛生教育及資源籌備妥置和「流行季的戰時:強調疫情調查找『感染源』與病媒蚊防治、查核及評審」兩類,以確保安全無慮。依傳染病鐵三角中的病毒、宿主與環境,可分別列出正執行的防治策略,以及未來透過科學研發可能可行的防治法(圖一)。

 

斑蚊防治

病媒蚊的防治,一般來說有三種做法。
 
首先是最重要的源頭管理。若屬小型孳生源,則須由減少積水容器著手,掌握「巡、倒、清、刷」四原則,即「巡」視居住環境周遭、「倒」掉積水容器的水、「清」除不要的容器、留下的容器要「刷」洗去除蟲卵,也須定期管理地下室、水溝、樹洞等病媒蚊容易孳生的地方。另外,若要執行幼蚊防治,則須以生物防治完成,於積水地下室等不易清除處施放食蚊魚(大肚魚於早期防治瘧蚊時已引進臺灣,孔雀魚等外來種會破壞生態環境,但也有人用)、劍水蚤與蘇力菌等。
 
成蚊管制則是用化學劑噴灑成蚊處,噴灑前須先做抗藥性監測、慎選藥劑、使用建議用量,並以正確器材噴藥。常見的殺蚊劑包括合成除蟲菊精(Pyrethrum)有機磷(Organophosphorus)與胺基甲酸鹽類(Carbamate)等三類。
 
最後,個人防護也相當關鍵,像是在住家加裝紗窗/門,旅行前也需查看旅遊地是否有登革疫情,並考慮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噴灑臺灣環保署/衛福部認可的防蚊液,提前為登革熱作部署。

社區動員與衛生教育

除了實際行動,調查並分析知識、態度與行為((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s, KAP),亦可助未來提升社區防疫成效。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曾提出「行為改變的溝通(Communication for Behavioral Impact,COMBI)法」。言下之意,在社區防疫上,可鼓勵民眾擔任志工一同檢查,並由居民注意住家附近環境是否有斑蚊孳生;在外籍人士多處,應有多國語言防疫海報宣導。
 
過去數據顯示,臺灣民眾多不明白斑蚊叮人的時間,也不喜歡屋內噴灑殺蟲劑,糟糕的是,疫區居民常仰賴政府,缺乏積極防疫的心態。因此,防疫單位近年推動誘殺桶策略,如臺南市社區所設有的500多個大型誘殺桶,疾管署署長也於今年8月推動居家手作(DIY)誘殺桶,盼能提高登革熱防治的意識。

結語

臺灣首先發現全球登革熱越趨嚴重的流行病學條件,有注全球防疫。至今臺灣登革熱疫情尚未成為「地方性流行」區,但多與來自東南亞疫情國的境外移入病例息息相關;若未能及早發覺這些病例,又讓流行時間拉長與群聚病例增多而流行失控時,易引發其後的登革熱重症病例與流行越趨嚴重。民眾必須明瞭斑蚊特性,減少積水容器,定期「巡、倒、清、刷」,並在下雨前後檢查居家、工作、就學處與其周圍是否有病媒蚊孳生處,進行個人防護與社區的斑蚊防治。  

致謝

衷心感謝國衛院、國科會、疾管局與高雄衛生局的研究經費及舒佩芸、陳維鈞、趙黛瑜、鄧華真、杜武俊、張念臺、蔡坤憲、柯卉盈與黃旌集的悉心審稿與陳瑞怡的行政協助。

延伸閱讀
1.金傳春、詹大千、王貞仁等,《台灣經驗登革熱防治手冊》,國家衛生研究院,2018年。
2.陳易呈、陳彥齊、鄧華真等,〈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之生態特性及傳播病毒能力的文獻回顧〉,《疫情報導》,35卷13期,第172~186頁,2019年。
3.王淑鶯、伍安怡、林以行等,〈登革熱的台灣經驗,從流行病學及臨床到基礎科學的新視野,科技部台灣重要新興感染症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科技部,2016年。
4.Chen, W. J, Dengue outbreaks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dengue vectors in Taiwan: A 20-year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Biomed J.Vol: 41(5), p. 283-289,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