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20-11-01為什麼「生命個體」的概念如此難以定義?-生物個體的科學與哲學 611 期

Author 作者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對於理解我們生存的自然與社會世界有高度的興趣,相信理解世界最好的方式是結合哲學與科學。
會怎麼定義一個「生物個體」?多數動物有明確的身體邊界,從外觀很好指認出「一個生物體」;但是像珊瑚蟲和管水母,就很難有明確的生物個體定義;而定義某些植物和真菌個體又更加困難,例如許多看似單株的白楊樹,其實共有相同的地下根系,因此其體細胞都有相同的基因體。而生物哲學家們也嘗試利用基因體、生命個體、演化個體、生命行動體與免疫個體來闡釋一個個體的概念。

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闡述「天擇原理」時說:

由於生命的生存競爭,任何變異,不管多麼微小、也不管從哪裡來,如果它有利於任何物種的個體(an individual of any species),在它與其它有機存在物與外在自然的無限複雜的關係中,都傾向保存那個個體,而且被其後代所繼承。


這段話表達了古典達爾文主義(classical Darwinism),鮮明地主張天擇作用在生物個體上,英文一般以生機體(organism,即生物學慣稱的「生物」或「生物體」)稱之。天擇概念的核心是「適應(adaption)」,問題是如何知道某群體(population)的某個體是適應的?其中一種測量的方式是計算子代的數目。而要計算子代的數目,我們必須能夠辨識一個一個生物個體。

發明體內穩定態(homeostasis,又稱恆定)此一名詞的生理學家坎農(Walter Cannon),在1939年寫道:

維持生機體內多數穩定狀態的協同生理歷程對生物──包含大腦和神經、心臟、肺臟、腎臟和脾臟,一切都聯合運作──而言是如此複雜又獨特,以致我已建議一個特別的名稱「體內穩定態(homeostasis)」來指稱這些狀態。


「體內穩定態」表達生機體內的核心特性:一些成分指數如體溫或血糖總是保有恆常性,當外在環境干擾體內成分時,身體會自動調節以保持在穩定狀態,這種能力是身體各部位協同合作而達成的,是生物體自我控制與調節的結果。體內穩定態指示生機體是一個整體性的個體,身體各部位密切相關,損壞其一就可能導致整體不可回復,與一台機器可以更換壞掉的零件截然不同。

定義出一個「生物個體」有多重要?

多數動物有明確的身體邊界,從外觀來指認一隻動物似乎沒有困擾,但是也有例外,如珊瑚蟲(carols)和管水母(Siphonophorae)。比較麻煩的是植物和真菌:一些樹種、庭園植草、野生雜草、各種食用與野生蕈菇等。以北美洲常見的白楊樹(Populus tremuloides)為例,許多看似單株的白楊樹,其實共有相同的地下根系,也就是從相同的根中長出不同的單株莖幹,因此其體細胞都有相同的基因體。那麼,究竟該以單株莖幹來區分「一棵」白楊樹、還是以相同根系和基因體來區分「一大片」白楊樹?……【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