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20-11-01最有創造力的物理巨人 菲利普‧安德森 611 期

Author 作者 高崇文/中原大學物理系教授,研究領域為高能物理。
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Philip Anderson)於今(2020)年3月辭世,享耆壽96歲。他從大學時期跟著物理大師弗雷克(John Van Vleck)做研究,取得博士學位後開啟固態物理的研究之路,後續又轉向鑽研超導體及超流體等領域,並於1977年因對磁性和無序系統的電子結構研究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成就卓越非凡。而他在晚年提倡的「湧現」概念,深深影響後來的科學研究者。

今(2020)年3月正是瘟疫在美國爆發的時候,所有的新聞焦點都在報導疫情,所以3月29日在紐澤西州普林斯頓一位高齡96歲物理學家過世的消息,並沒有引起太多人注意,但是對物理界而言,這個新聞的份量可不小。因為過世的這位學者,不只是得過諾貝爾獎的凝態物理(condensed matter physics)泰斗,他的想法對其他領域的物理學家們也深具啟發性,甚至他在晚年不斷鼓吹的「湧現(emergence)」觀念還能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和經濟學聯繫起來。2006年一份分析統計比較了論文參考文獻與引用數,還指出他是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物理學家。他就是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Philip Anderson)。

1923年,安德森出生於美國印地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Indianapolis)。他在1940年,從厄巴納的高中畢業之後進入哈佛大學就讀,而當後續二戰打得如火如荼時,安德森被送去位在華盛頓特區的海軍實驗室,幫忙從事雷達相關的任務。到了1945年大學畢業之後,安德森繼續在哈佛念研究所。當時哈佛的明星教授是剛進哈佛任教的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 QFT)大師許溫格(Julian Schwinger,又譯施溫格),幾乎每個研究生都希望成為他的學生,但是安德森獨具慧眼,選上了弗雷克(John Van Vleck)當他的指導教授。著名的科學史家,《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作者孔恩(Thomas Kuhn)也是弗雷克的研究生,兩人可說是同門師兄弟呢。

貝爾實驗室的固態物理研究

1949年安德森拿到博士學位之後,他接到電晶體的共同發明人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的邀請,加入位於紐澤西州默里丘(Murray Hill)的貝爾電話實驗室的理論小組。當時的貝爾實驗室有許多精通固態物理的同事,所以安德森自然而然也往這個研究方向發展。

安德森首先研究的是反鐵磁性(antiferromagnetism)。磁性的起源是來自於電子磁矩,由於電子的自旋會造成磁偶矩(magnetic moment),當兩顆電子的自旋方向平行時,彼此的磁偶矩會產生吸引力而降低交互的能量,所以相鄰的電子有讓彼此自旋方向相同的傾向。然而在反鐵磁性材料中,鄰近原子的磁偶矩排列方向卻是相反的。先前的理論都無法弄清楚這種異常磁態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量子漲落(quantum fluctuations)會破壞這種微妙的自旋排序。但是安德森卻證明了在二維或更高維度時,量子漲落實際上會相互抵消,因此反鐵磁序得以存在。這是他在貝爾實驗室完成的第一個重要的工作。

注定得獎的「安德森局部化」

另外,貝爾實驗室的半導體研究使安德森在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安德森局部化(Anderson localization,也稱為強局部化)理論。安德森局部化是指一種在無序介質中,波不會擴散的奇特現象。這個機制可以解釋材料中的缺陷和雜質所引起的無序狀態,會使電子波函數局部化,從而讓材料變成絕緣體。更具體一點來說,當晶格中的無序度足夠大時,例如在具有雜質或缺陷的半導體之中,電子可能會陷在晶格電勢中而無法導電。

當無序狀態在某種程度下,金屬的電阻率會上升,此現象被稱為弱局部化(weak localization)。在無序程度轉強時,嚴重的干涉會讓無序介質內部的波動完全無法傳播,產生安德森局部化。安德森局部化是一種普遍的波現象,適用於電磁波、聲波、量子波與自旋波等傳輸。這是物質內部的一個重要量子現象。而在20年後,這個發現替安德森帶來一座諾貝爾獎。

轉向超導體與超流體的研究

1957年,美國物理學家巴丁(John Bardeen)、庫柏(Leon Cooper)和施里弗(Robert Schrieffer)提出超導體的BCS理論(Bardeen-Cooper-Schrieffer theory),他們發現超導性是物質內的電子形成庫柏對(Cooper pair)的結果,這個理論深深地吸引了安德森。……【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