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8-01中斷疼痛訊息 肉毒桿菌可望拉長鎮痛時效 440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自古以來,人類對「痛」的詮釋與解決辦法可說是千奇百怪,中古世紀前多以鬼神論之,直到中世紀才開始有草藥盛行,而現代醫學的崛起,更是讓人們對於疼痛的處理多了幾分科學證據。日前,英國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生化學家達夫勒托(Bazbek Davletov)率其研究團隊,以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為基礎開發新藥,並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其作用時效更甚傳統止痛劑。

 
慢性疼痛(chronic pain)在美國已陸續影響超過2千5百萬人的生活與健康,且有研究指出其與壽命減少、焦慮症及憂慮症有關,顯示為症狀提共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案迫在眉睫。疼痛的感覺可視為一種神經訊號,這種感覺雖然不太舒服,卻是生物體自我保護的機制之一,唯某些疼痛大大影響日常生活活動,故止痛劑應運而生。傳統的止痛劑雖能有效舒緩疼痛與不適,卻多有作用期短、易使人成癮等通病,鴉片類藥物即為一例。
 
為減少這些藥物使用上的弊端,達夫勒托(Bazbek Davletov)與研究團隊,踏上尋找替代藥方的征途。研究人員把焦點放在肉毒桿菌毒素上,因為這種毒素能在注射後癱瘓神經細胞間的溝通長達5個月之久,這正是傳統止痛藥所無法達到的長效性。相信很多人對肉毒桿菌並不陌生,其在醫療上有許多用途,包含撫平皺紋、抑制肌肉過度活動的症狀(如頸部痙攣、膀胱過度活動)等,當然這種毒素也可能導致食物中毒。
 
研究團隊曾將肉毒桿菌毒素中能阻擋神經細胞傳送疼痛訊號的分子作保留,並剔除可控制肌肉活動的部分,最終製造出新藥,這個有趣的拆解過程被達夫勒托稱為「分子樂高系統(molecular Lego system)」。而此次研究所使用的2種藥物──SP-BOT與DERM-BOT,正是先前以肉毒桿菌毒素為基礎所製成的止痛藥。研究發現,將SP-BOT其注入因神經受創導致疼痛的雄性小鼠脊髓液中,能在3天內發揮緩解疼痛的效果,並持續至實驗結束;DERM-BOT則是已神經細胞鴉片受體為目標,使用在神經受損的雄性小鼠上,能有效鎮止疼痛逾3周,且不影響運動神經的運作。
 
該類藥物所具備的潛力不言而喻,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神經科學家可洛卡(Luana Colloca)即比較傳統止痛劑與新藥間的差異:包含嗎啡在內的短期止痛劑,每日需使用數次,且隨時間推移病人對該藥的劑量需求會增加;然新藥的效用較長,甚至能持續數月,即使無法一勞永逸,至少降低個體對藥物的依賴與成癮性。然此次研究僅針對雄性動物進行測試,其對雌性動物的效用是否不同,還有待商榷。
 
新聞來源
M. Maiarù et al., Selective neuronal silencing using synthetic botulinum molecules alleviates chronic pain in mic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