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0-10-15感謝臉書網友犧牲隱私幫我推文,「你」的臉書可幫了「別人」大忙! 466 期

Author 作者 洪朝貴/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
噢,不,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勸大家別幫我推文,而是要勸大家少用臉書。因為當你以為使用它有助於宣傳、推廣或行銷自己的商店或社團時,很可能對別人產生遠大於對自己的助益。

隨便想一家你喜歡的餐廳或商店,並試著Google它的菜單。你會發現,絕大多數時候,找到可能是美食部落客的文章,或找到店家自己的靜態網頁(連鎖店比較有機會)。至於臉書的頁面呢? 印象中,很少有位於臉書而且還真的是最新菜單的有用頁面。再查查看某醫師或某診所的班表或門診表,看看出現臉書的頁面機率有多大?值得置頂長駐、訪客永遠只關心最新版的那類資訊——特別是那些 「最近才聽說你(們公司)的名字的新顧客們可能最有興趣的資訊」——你自己的臉書並不見得是一個很有效的曝光管道。

提高內容曝光還需借力使力

想要提高公司或小店的曝光率,最重要的是:(1)建立一個有明確且固定不變網址、容易被搜尋到的靜態頁面;(2)提供有用、好笑(或其他觸發情緒)的圖片、表格與文字(3)在標題及第一段放入適當的搜尋關鍵詞。

沒有其他人比你自己更有資格、更有義務把這幾件事做好。至於廣為宣傳,是次要的、曇花一現的工作,通常也不見得是店家或內容創作者最擅長的事,我們等一下再談。畢竟,「時間」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如果內容是長期有用的(例如上述的菜單或門診表),貼文很久之後,還是有人會想看。此時能帶來潛在觀眾的,恐怕不是你當初的宣傳,而是搜尋引擎,或是偶爾(透過搜尋引擎)發現你的頁面並成為撰寫新文章的作者。如筆者在2011年時所寫的文章〈請諒解我刪除朋友/停止追蹤你的噗:我不要注意力破產〉在 2017年時突然之間又竄紅了一下,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總之絕不可能是因為筆者自己的宣傳。至於〈學者的智慧,期刊的財產,圖書館的業績⋯或是負擔?〉,則是在刊出五年後,接近資訊自由鬥士斯沃茨(Aaron Swartz)的忌日之前,因為關鍵評論網的文章而突然再出現一波流量。回到菜單和門診表,如果每更新一次,就在臉書上放一則新的(沒有標題的)貼文、產生一個新的網址,這對搜尋排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不是很明顯嗎?

如果你自己、員工或親友正好是(噗浪/推特/YouTube/⋯⋯的)微網紅,而且想曝光的頁面正好與微網紅本身關心的議題有交集,那麼透過各種管道自我宣傳可能會有一些幫助,如筆者有一篇與性工作者有關的文章,在噗浪上就獲得兩百多個轉噗。簡單分析一下,會造成這個結果,可能是因為筆者恰好是個噗浪微網紅,也可能是文章主題(資訊人權)恰好有打到痛點。大部分時候,筆者不會用噗浪宣傳自己的部落格文章,因為每個社群的屬性不盡相同,勉強的效果並不好。即使是這次很成功的噗浪宣傳,來自噗浪的總流量也不過是來自臉書一萬多次總流量的1/8而已。其中,筆者的臉書貼文只被分享了三次。

別人的臉書,比你自己的更重要

簡單來說, 就推廣、宣傳和行銷方面,別人的臉書比你的更重要。更進一步地看,筆者的直覺是:幫你的超連結在多種不同社交平臺上尋求小量曝光的機會,可能比全力投入經營臉書的投資報酬率更高。當然,如果是為了「與客戶互動」而不是單純為了提高曝光率,那麼臉書確實有優勢,這就不是本文所探討的範圍了。

再做個比喻:如果說「提高點閱率」像是野外生火求生,那麼第一要務「撰寫有用的內容、放在可被搜尋到的固定網址」就像是保持木柴堆的乾燥;沒有這個前提,其他都是白搭。至於「宣傳推廣」 就像是拿文明世界的露營火種或酒精膏,或是就地撿碎木屑或象糞來當火種。保持木柴堆的乾燥跟撿象糞,這兩件事未必要同一個人做,也不應該把象糞當成是唯一的火種可能性,更沒有必要捨棄木柴堆,堅持從頭到尾只用象糞來燃燒。


筆者曾在〈深鎖在臉書裡的數位回憶〉一文中解釋:有長遠保存價值的內容不要放在臉書裡,以免找不回來、一輩子悔恨,這類平台比較適合放置一些用丟即棄的簡短訊息。然而,臉書對隱私侵害甚大,這是根深蒂固的企業文化,不是三五個集體訴訟就可以改變的,如筆者在〈性工作者(及自以為可以保持第二身份的匿名者)的臉書夢魘〉一文描述了一個可怕的案例;即使對一般人而言沒有那麼嚴重,讓臉書太瞭解你也是很毛的事。所以,筆者傾向採用各種方式減少使用它,包含:只用電腦版不裝手機版、電腦瀏覽器用另一個獨立的使用者設定檔(profile)而且很少登入、拒用臉書的第三方登入等。

再一次感謝大家點閱、按讚、分享

如果大家因為讀了這篇文章而降低了在臉書上按讚轉貼的意願,即使順便犧牲筆者文章未來的點閱率,那也是值得的。而且,就算有更多人的社交活動從臉書轉向Mastodon或噗浪等較尊重個人隱私的平台,筆者文章的點閱率也未必會大幅下降。如果這篇文章仍舊無法說服你減少對臉書的依賴,那麼我只能預先感謝你某一天也許會幫我轉傳某一篇或某幾篇文章。至於我,則會繼續愉快地享受臉書用戶們的協助宣傳推廣,同時又因為自己極少使用而較大家略微多保有一些自己的隱私 :-)。

延伸閱讀
1. 洪朝貴,〈深鎖在臉書裡的數位回憶〉,資訊人權貴ㄓ疑 ,2016年2月15日。
2. 洪朝貴,〈性工作者的臉書夢魘〉,資訊人權貴ㄓ疑 ,2017年10月24日。
3. 陳俊村,〈研究:臉書知道你的個性比親友還瞭解你〉,大紀元,2015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