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0-09-15從「腦趴」開出神經科學跨域合作的花 籌辦人孫以瀚專訪 465 期

Author 作者 採訪∣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撰文∣郭家銘/本刊特約編輯。
臺灣神經科學聯盟(Taiwan Neuroscience Alliance, TNA)此次舉辦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研討會(Taiwan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TSfN),過程深受2016年腦力激盪討論會──「腦趴」啟發。因此,本期《科技報導》特別專訪腦趴籌辦人(現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孫以瀚,來聊聊創辦腦趴的心路歷程以及對TSfN的期許。

腦趴是怎麼來的?

「腦趴」是科技部生科司為推動神經科學而生的一個專案。說起初辦腦趴遇到的困難,孫以瀚直言,當時他正好接下神經學會理事長的位置,也找了許多人討論,發現許多重要題目世界上都已經很多人在做,如何在這些基礎上理出一些未來推動的重點,就至關重要。

因此,孫以瀚跟中央研究院院士江安世討論,認為有兩個關鍵因素將影響這個活動的成果:一是技術創新,一是跨領域交流。此外,2002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布瑞納(Sydney Brenner)也認為,技術創新是推動科學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新的研究方法或技術不僅可以讓研究者探索前人無法深入的問題,也能開創新的研究方向,引領風潮。

臺灣發展技術創新的機會與科技大國是一樣的,有可能躍升至領先地位。前美國國家科學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長艾伯茨(Bruce Alberts)就說過,突破經常是從別的領域借來觀念或工具。因此,跨領域的交流討論就很重要,讓大家有機會接觸不同領域,瞭解有什麼觀念或工具可以借用,或是找到合作伙伴。創新技術發展相當重要,若能將一群不同領域的人聚集在一起討論,就可以激盪出許多火花。

孫以瀚接著提到,計畫一開始的設定是以開放式(open)的活動,讓所有與會者相互認識、探討神經科學的重要性。後來,在一系列的討論下,也選出了徵求計畫中的兩大重點──慢性疼痛(chronic pain)與神經退化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孫以瀚進一步解釋,此二範疇皆為老年社會面臨的問題,這樣的主題也較易說服政府持續資助。

改變的第一把火

腦趴的成功,不僅對臺灣神經科學領域影響甚鉅,也悄然改變研究者在研討與經費運用規畫上的方式,更促成許多基礎科學與臨床醫學的合作。「過去幾個疼痛相關的研究團隊,便是在這樣的狀況下誕生的。」孫以瀚說。

不過孫以瀚也指出,部分與會者或許沒有因腦趴而得到合作的機會,但這樣一個跨領域的活動仍令人感到興奮,因為面對同一個問題,能在這裡得到更多不同的詮釋,「這就是學界自己討論,草根性地決定重點在哪。」甚至到後來,跨領域的過程也備受科技部重視,以致接下來許多專案,也都比照腦趴的方式進行。

 

孫以瀚於中央研究院跨領域大樓的辦公室一隅,擺滿了他所喜歡的貓頭鷹,也讓整間辦公室充滿了溫馨、童趣的氣氛。(郭家銘攝影)

集各式研討會優點於一身

看到TSfN從腦趴汲取靈感,孫以瀚也表示鼓勵。「在實驗室做研究的人,常說他們做的東西是human disease model(人類疾病模式),可是他們可能連病人都沒看過,所有的理解都來自paper(論文);臨床上比較多是「碰到的狀況」,較沒有機會深入瞭解背後的mechanism(機制)。」因此,孫以瀚認為基礎與臨床研究仍須多加交流討論,以期研究更臻完整。

除了腦趴,TSfN還有個重要的參照會議,那就是美國的神經科學協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SfN)。孫以瀚解釋,SfN與TSfN之間的組成架構仍有所差異,尤其前者屬規模較大的單一學會,內容方面已是包羅萬象,後者則是由臺灣十幾個學會所組成,雖然組織不若SfN龐大,但仍有機會做出SfN的格局。

此外,TSfN也在活動中穿插「三分鐘短講(oral blitz)」,盼能解決壁報展示(poster)因時間有限而無法一一細看的困擾。孫以瀚解釋,透過短時間的內容介紹,有興趣者自然會再做深入瞭解,臺灣基礎神經科學學會過去曾試辦,頗為成功。

跨領域的無限可能

從慢性疼痛與神經退化疾病出發,腦趴在跨領域研究上埋下一顆火種,而TSfN所要延續的,就是打造更多跨領域的可能性。

「每個領域都有機會跨領域」孫以瀚強調。以神經退化為例,過去的研究可能是從生物的角度分析基因或蛋白質的變化,或是尋找生物標記(biomarker)等,但也有人從面影像或行為來判斷病患的問題,為了進行長期追蹤,就需搭配手機或感測器做調查。而孫以瀚也提到,由於神經科學研究的產物可能是穿戴式的裝置,若有設計人才就美觀、舒適度做出可長期配戴的設計,也會讓受試者更容易接受。

除了設備與技術的考量,孫以瀚也非常重視人文社會層面的合作。舉例來說,研究過程中所執行題,須透過法律專業來解決;若有可望改變老年社會的成果出現(如藥物),經濟專業便能協助分析相關變化;如果能在早期檢測(early detection)後得知將來患病的風險,則保險或其他制度也都需要一併調整。上述情景,都是神經科學需積極與其他領域結盟的重大理由。

盼激發學生跨域探索

在腦趴以前,研究者多是單槍匹馬地鑽研某個領域,有鑒於跨領域交流與連結的需求提高,孫以瀚建議莘莘學子可在求學期間累積不同的能力。以生物研究來說,若發揮統計分析、程式與軟體編寫等資訊領域的長處,可以做的事情或能得到的資訊,自然也會比別人多;倘若沒有這些本領,至少也要認識有這些能力的人,才能在有需求時找到對的盟友,一起完成研究。

孫以瀚也鼓勵學生在行前看過議程與活動摘要,並從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此外,孫以瀚也希望參與研討會的學生,可多與不同的人交談,除了練習講述自己正在做的研究,也能藉此機會建立人脈,幸運的話甚至還有機會合作。

給TSfN的深切祝福

由於TSfN為期三天,且聚集的學會有16個之多,可說是相當偉大的創舉。對此孫以瀚表示,希望TSfN的路能走得更長遠,並往年會的目標邁進。不過,由於每年承接活動的「爐主」可能都不一樣,活動的品質、細節仍留待更多討論與指教,因此孫以瀚也提到,目前可考慮是否先由臺灣基礎神經科學學會連辦兩年,等狀況較穩定後再將活動交棒出去。

活動辦得好,自然就有吸引力,更有機會連結未來臺灣與其他國家合作的可能性。「讓人想付錢參加,就能打出品牌。」孫以瀚說。未來,期待TSfN能促進更多國際間的交流,壯大臺灣神經科學領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