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10-01休閒教育中的遊戲文化思維與實踐 442 期

Author 作者 趙芝良/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通識教育是應付變遷社會的重要核心能力涵養

 

教育不但是要能協助發展個人獨特的潛力,更期盼個人在通過教育的洗禮後能融入及分享公共領域,成為能繼承當代文化傳統的公民(Conant, 1945)。因此,通識教育向來被賦予體現公共參與、與時俱進的特徵(王義遒,2007)。現代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知識結構不斷被突破,因此教育的終極目標亦隨之變更,甚至承擔著比預期更多的責任(Conant, 1945)。
 
然而通識教育理念起源於美國,是現代教育體系的一部分,也開顯出由古至今在教育哲學的初始問題──人應如何理解自身?甚麼是好的社會群體的公共性?如何適時地呈現完滿的人格與美好的社會公共性?這些對當代社會人的核心發問,基本能力的考驗,更成為變遷社會下的重要涵養。然而在人類漫長發展的過程,都有休閒娛樂行為的存在;這是人類的基本能力,更體現人類基本需求和自我調節能力;而這些完滿的人格與公共性,正是在古希臘哲人所強調「休閒」與「教育」是一體的互通概念,而在休閒過程中同時連結「知」、「行」、「德」的意義,並強調實踐面向,使人導向幸福人生(紀俊吉,2016)。
 
 

遊戲實乃休閒教育的本質


遊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自然存在的現象和需要,世界各地的兒童以各種方式在遊戲(Roopnarine, Johnson & Hooper, 1994);即使到了成年人,遊戲仍有其重要性。2006年中譯之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的《OFF學:會玩,才會成功》一書出版(陳柏誠譯,2006),強調現代人除上班要不斷精進,下班後更要當個生活達人。更認為下班後的生活,決定你的競爭力。亦即充實的休閒生活是維持工作活力,這些觀念重新改寫現代人對休閒文化的觀點,反而開始認為「玩,正是工作動力的來源」,應該要好好學習。然而這些觀點並非當代獨有,早在古今中外的休閒與生活教育即可見端倪。中國儒家思想在教育中強調「六經」和「六藝」。前者乃為「易、詩、書、禮、樂、春秋」,後者則是以「禮、樂、射、御、書、數」為教育的重要內容;而,《論語‧述而》篇中提及:「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泰伯》篇亦強調:「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由此可見,禮樂及游藝活動在孔孟儒家思想中,是當代生活中道德的教育,更是現代所謂休閒思維的涵養。與通識教育弘揚文化,強調學生素質和廣博知識,培養「完整的人」、「有教養的人」思想是一致的(胡莉芳,2009)。休閒思維與生活哲學乃至於工作精神的合一,早在中國古代已開啟這樣的思想觀點。然而無論是禮樂或游藝的本質,都有著與遊戲相同的本質,亦是有著秩序性,有著與體驗相依的意義感(Kelly and Godbey, 1992),是群性生活真實世界的縮影,更強調著個人親身的實踐性。
 

遊戲體現文化的創造力:從休閒教育到休閒產業


根據學者歸納現代心理學家和其他行為科學家在定義遊戲概念時,認為遊戲具有3種不同的取向(approaches):一、遊戲是一種特質(play as a disposition),能引發內在動機;二、遊戲是可觀察的行為(play as observable behavior),可形塑社會行為觀察類別;三、遊戲是脈絡(play as context)而能成為社會文化意涵(Rubin, Fein and Vandenberg, 1983)。而綜觀社會潮流的脈絡,當今休閒儼然成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連帶休閒產業更成為時代產業的一部分;但不論從那一個角度而言,這些都不脫離遊戲的本質,亦即相當重視親自「體驗」及「與人群接觸」,同時藉由企劃能力的延伸,將遊戲的創意感、趣味性的本質,發揮得淋漓盡致。
 
學者(Kelly and Godbey, 1992)曾經主張,一個理想的社會應是:「外界驅使我們去做的事,同時也將是我們自己心理想做的事。」而這些特質,正是遊戲基本雛型的開展。基於此,休閒產業由個人化的活動,延伸為產業的類別;當然,藉由休閒產業的多元化,豐富過去休閒生活被世人誤認的庸俗化,空洞化等偏差,轉而以更結構化的知識性、娛樂性、體能性、社會性,強化多元的服務,提昇人類的生活品質。因此,從金錢與時間的規劃與利用,休閒的功能得以發揮,並提供個人自我實現和社會心靈富足的基礎。因此,面對休閒時代的來臨,休閒成為人類的必須與憧憬;立基於思維的具體實踐,休閒產業豐富社會的多元結構。
 

通識教育的全人目標:人生的遊戲達人


然而這樣的教育思維,不僅是時代所趨,更是人類自身文化累積前進的驅力。法國哲學家(Bergson)曾認為,稱人類為「創造人」(homo faber-the making man),比稱之為「智人」(homo sapiens-the knowing man)要來得更為貼切;因為人類的特質並不在於其智慧,而在於其為改善環境與自身而工作的持續動力。但人類的世界或許更期待以「遊戲人」(homo ludens-the playing man)的方式生存;因為渴望無目的之遊戲玩樂,並非人類的本質(引自Bammel and Barrus-Bammel, 1996)。大前研一的OFF學,則揭櫫當今任何行業的工作者,其實都需要兼具遊戲、知識和創意三者的特質。三者並非大相逕庭,人類因為同時能兼具創造性的思維,而得以不斷累積知識與文明,而藉由遊戲的態度,能藉此反饋創造性的啟發,三者缺一不可。
 
通識教育融入具有遊戲能力的休閒教育,將能訓練學習者思考與工作的能力的相互延伸,其非但不會減損工作的表現,反而能使工作能力變得更為豐富;遊戲的本質,也因為工作的支撐,能充滿目的性和意義感。讓人生的思維得以在彼此間轉換,朝向理性覺知、身心統合的思維理路上,讓生命得以更為完整,藉此凸顯文化生成的深意,俾能完成通識教育最終目的。
 
由於本刊篇幅有限,文章所提之學者及相關理論出處,若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或至通識在線(https://bit.ly/2xSMki9)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