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10-01我國電力20年後的18變? 442 期

Author 作者 蔡振明/能源與節能工作坊召集人,工作坊網址http://creative-science.hlc.edu.tw/。
我國目前電力約佔能源使用的49%,但隨著交通工具逐步電動化,20年後電力需求必緩升至佔比60%以上。因此,如何未雨綢繆、在因應綠能時代的需求下提升供電效率,考驗政府的規劃與執行能力。
 

全球電能供應發展趨勢


依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016年的展望資料(圖一)顯示,由於水力、核能及風力已逐步成為全球前3大發電能源,20年後火力發電佔比將從約67%急降至16%,而此發展趨勢主要受巴黎協議(Accord de Paris)、跨國公司RE100計畫及人民呼吸權要求等3項因素影響。


 
聯合國195個會員國所簽署的「巴黎協議」中提到,各國碳排放(carbon emissions)皆須受第三方查證,如不符國際規範,將招來制裁。而協作式的跨國公司「RE100」計畫,則聯合100多家致力於100%可再生能源之具影響力企業規範各國供應鏈,如無法按時程100%使用綠能,將受到停止或減少訂單的處置,也因此韓國三星集團(Samsung Group)已宣布自2020起100%使用綠能,我國5大蘋果供應鏈也紛紛認購中國綠能基金,顯示RE100計畫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另外,由於燃煤發電恐降低空氣品質、危害人體健康,故法國與燃煤發電佔比高達28%的英國,分別自2021及2025年起,除服膺於巴黎協議外,也將完全禁止燃煤發電,以保障人民健康、還予人民呼吸權。
 

臺灣綠能發展處境艱難


眼看國際發展趨勢如此,我國電力也正處於十分艱困情況下。由於我國已廢核,且水力發展也受到地形限制,所以很難於2040年前與此2大發電能源接軌。其次,我國面臨嚴峻的發電裝置容量低下問題,以2017年為例,彼時裝置容量約48GW、尖峰負載約37GW、容量因數(產能利用率)高達79%以上;相較於裝置容量約200GW、尖峰負載約80GW、容量因數約僅40%的德國,其不僅無缺電危機,反而還有剩電問題。
 
除此之外,因目前我國綠能主軸為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預計於2025年達20GW,然其容量因數約僅13%,使我國太陽光電成本約為同緯度地區其他國家的2倍以上。以2017年為例,台灣電力公司(以下稱「台電」)網站公告太陽光電之購入及台電自發的成本分別為5.74及8.52元,同年沙烏地阿拉伯競標價格約為0.7元。其主要原因在於,我國位處「華南低日射量」區域(圖二),天氣溼熱多水氣,並不利於太陽光電。但由於其發電時段,恰於白天用電尖峰,具備支援尖峰負載之功能,故尚有存在價值。
 

我國供電產業將何去何從?


綜觀上述因素,我國未來20年電力發展的可能方向如下。
 
第一,在火力發電方面,為顧及人民健康、選票、國際減碳要求等因素,原規劃2025燃煤發電佔30%勢必再降低,以符應國內民眾與國際期望;如難以降低,則必須引進昂貴的「碳的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以將汙染量降至最低。
 
而綠能發展的提升,包括風力、地熱、太陽光電等若發展緩慢,勢必遭受國際抵制,而大幅影響我國外銷業績及GDP。由於風力、太陽光電等綠能,具備不穩定性,如丹麥風電的裝置容量佔比雖僅約50%,但在風力豐沛季節,它的發電量可達140%,而造成剩電問題,因此綠能必須配合儲能設施,方可相得益彰。目前國際主流儲能方式有:電池儲能、電轉氣、抽蓄水力、壓縮空氣、超級電容等。
 
除了加速綠能發展、配合儲能設施,加速智慧電網建設也相當重要。由於綠能具備「分散性」、「雙向性」等特質,以致傳統的「單向性」電網,並無法處理來自四面八方的綠電。德國在綠能發展初期,曾有1年停電2萬餘次的紀錄,為避免重蹈覆轍,經濟部已於2017年核定1399億元智慧電網建設,望能強化我國電網的「韌性」,減少停電次數。
 
此外,目前提供國際電力交易的電網,已完成的為歐洲電網,歐洲各國之間可提供10%電力互援,而我國也應倡議或加入由中國與日本主導的「亞洲電網」,以及因地理因素形成的「東南亞5國電網」等,逐漸採用「超高壓直流輸電」,大幅降低長距離輸電的成本與線損,使全球逐漸進入「電力互助」的時代。
 
聯合國期望在2100年,全球都使用再生能源;如要達成上述目標,在未來漫長的80年,我們可能需要3個世代的努力。而綠能的成長速率,是決定我國未來國際聲譽、外銷業績、GDP、環境品質及國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謂「影響十分重大 」。期望政府擬定具體可行方案,以厚植20年後之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