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0-09-01讓擱淺鯨豚 巧手回「生」─ 鯨豚標本師李宗翰專訪 609 期

Author 作者 郭毓璞/畢業於臺大生態演化所的鯨豚實驗室,待過環保團體,參與過各種形式的科學教育,目前還未偏離正業的一日生科人。
臺灣周圍海域有許多不同的鯨豚物種,但要實際一窺牠們的面貌卻十分不容易。如果想見到鯨豚的實際樣貌,藉由標本的展示也是不錯的選擇。在臺灣,有一位奉獻20年的「鯨豚標本師」李宗翰,經過多年來琢磨製作標本的手藝,秉持者職人精神,試圖保存鯨豚的原始樣貌,為世人留下珍貴的鯨豚紀錄。

臺灣四面環海,除了眾所皆知的中華白海豚外,更有高達30多種的鯨豚優游周遭海域。但一般人若沒有前往東海岸參與賞鯨行程,恐怕唯一看到真實鯨豚的機會,就只有在各地博物館的標本展示區了。而在這些活靈活現的標本背後,有著一位奉獻20年青春,透過巧手來讓這些生物重生的鯨豚標本師,現職中華鯨豚協會監事的李宗翰。

鯨豚標本樣貌面面觀

剛抵達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內的鯨豚標本工作室時,宗翰和專員正在準備中華鯨豚協會於今(2020)年9月中配合國立臺灣博物館規劃的新展覽《「鯨」驗值》。在這次的展覽中,宗翰除了正在組裝的中華白海豚標本以外(圖一),也整理挑選出一些過去的收藏品,包含那些之前沒有展示過的各種標本,趁此機會他也和我介紹了幾種鯨豚標本的處理方式。
 

圖一:組裝中的中華白海豚身體。

首先是他經手最多、最擅長製作,也是大家在博物館最熟悉「骨骼標本」;再來則是將擱淺死亡的鯨豚身體,直接用矽膠翻製出來的「翻模標本」;最後一種則是將整個死亡動物完整浸泡密封保留的「濕式(浸液)標本」,這類標本早期是使用有毒物質福馬林,現在則大多改用定期更換補充的酒精(圖二)。

這些鯨豚標本的製作方法各有優缺,骨骼標本能展示結構;翻模標本能呈現體表細節;濕式標本則可以把各種軟組織、器官留下來,並分門別類。在20年的骨骼標本製作生涯中,宗翰也特別留下了幾種鯨豚的眼睛、舌頭、生殖器及胚胎等樣本,其中也有許多值得研究的胃內容物、寄生蟲、附生在鯨豚體表的鯨蝨及特殊種類的藤壺。

 

圖二:濕式(浸液)標本可保留鯨豚的舌頭等軟組織。

標本中透露的海洋警訊

鯨豚身體內的病變組織、寄生蟲與胃內容物,對主刀解剖的獸醫來說,是最重要的病理判斷樣本。例如今年5月1日在桃園擱淺,後於八斗子鯨豚救援站水池中死亡的糙齒海豚(Steno bredanensis),竟在牠的胃中取出一個完整的藥局塑膠袋,影響進食消化能力,間接造成悲劇。根據目前的擱淺處理研究統計,有10%的鯨豚會在胃內發現人造塑膠製品!……【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