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10-01榮陽頭痛醫學團隊最新研究 慢性偏頭痛恐全面性影響大腦 442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與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等單位,日前共組「榮陽頭痛醫學團隊」,並於國際神經醫學期刊《腦科學》(Brain)發布研究。當中提到,某些患者的頭痛症狀會演變成慢性偏頭痛(chronic migraine),可能與大腦中的神經元活性指標──「N-乙醯天門冬胺酸(N-acetyl-aspartate, NAA)」濃度下降有關。這是頭痛領域中,第一個大規模比較「正常受試者、陣發型偏頭痛患者及慢性化偏頭痛患者」腦部神經元活性差異的研究。
 
據先前榮陽頭痛團隊研究顯示,全臺灣約有150萬人受偏頭痛所苦,其中慢性化偏頭痛的患者逾10萬人。這些患者大部分屬「陣發型」偏頭痛患者,因不明機制導致頭痛逐漸慢性化,即每月頭痛發作至少15天,且有8天以上屬偏頭痛發作,病程持續超過3個月。
 
近來研究發現,慢性化偏頭痛與感覺傳遞中樞──視丘(thalamus)的傳遞感覺訊息功能異常有關,唯詳細機轉始終未明。再者,過去因MRSI的技術限制,僅能針對單一腦區(如視覺皮質)進行研究,且相關研究皆限於陣發型偏頭痛患者。該研究採用由陽明大學與臺北科技大學所研發的「大腦中軸平面磁陣質譜造影技術(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ic imaging, MRSI)」,據丹麥腦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尼丹(David M. Niddam)博士解釋,其可同時取樣多處腦區,並進一步分析腦區與腦區的連結強度。此次研究中,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署君與尼丹招募包含25名慢性化偏頭痛患者、24名陣發型偏頭痛患者及25名健康成人對照組在內共74名受試者,以MRSI量測大腦中掌管偏頭痛及疼痛的相關區域,如視丘、視覺皮質與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的NAA濃度,並比較3個受試族群於上述各腦區的神經元活性連結網路。
 
結果發現,慢性化偏頭痛患者的兩側丘腦及右側前扣帶迴的神經元活性顯著下降,且罹患該症的時間越久,神經元活性下降的幅度也就越大。另外,在比較3組受試者腦中各區域神經元活性的相關性時,與健康控制組相比,慢性化偏頭痛患者的神經元活性連結網路明顯較低,陣發型偏頭痛患者反倒與控制組沒什麼差別。該研究證實丘腦的神經元活性與慢性化偏頭痛的相關性,更進一步推論出慢性化偏頭痛可能導致丘腦神經元功能異常,這些發現可望在未來協助偏頭痛機轉研究與後續醫藥開發。
 
至於該研究成果可否用以提升患者求診意識,王署君表示,慢性化偏頭痛患者常將頭痛視為僅需控制的症狀,因此自行服用止痛藥,而非接受根本的預防性治療。根據研究,長期慢性化偏頭痛可能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異常,患者若發現頭痛頻率增加或已經進入慢性化,建議尋求頭痛專門醫師,以即早進行治療。
 
慢性化偏頭痛不僅僅影響大腦的單一區域,更會進一步影響到其相關的連結腦區,亦即對大腦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因此不可不多加重視。
 

新聞來源
〈揭開偏頭痛神秘面紗 本校發現慢性化偏頭痛與神經元活性的重要關聯〉,國立陽明大學,https://bit.ly/2NGrah8,2018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