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0-08-15中研院研究發現臺灣不吸菸肺腺癌患者的致病機轉 464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中央研究院(以下稱中研院)化學研究所所長陳玉如、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與跨單位研究團隊,日前以蛋白質基因體(proteogenomic)技術建立臺灣肺癌早期患者(以女性為主)的多體學大數據,並找到不吸菸肺腺癌(non-smoking lung adenocarcinoma)患者的可能致病機轉,將有助早期發現臨床潛在的高風險患者。研究發表於近期《細胞》(Cell)期刊。

肺癌為全球癌症死亡主因,其五年存活率低於20%。在東南亞與臺灣,不吸菸的人患肺腺癌的比率竟高過吸菸者,且超過90%的女性患者皆不吸菸。為釐清此特殊現象與不吸菸肺腺癌的致病機轉,陳玉如等人開始研究、分析東亞地區103名肺癌患者,以瞭解不吸菸肺癌的病程發展。

該研究透過「深度蛋白質基因體技術」和「多體學數據整合分析」,使得東亞肺癌有重大突破。肺癌團隊主持人楊泮池指出,藉由這些技術與工具,研究人員發現不吸菸肺癌患者在腫瘤發生和癌症進程中存在人種和地域上的獨特性,為早期不吸菸者肺腺癌的患病提供了新的見解。此外,研究團隊更藉臺灣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以及臺中榮民總醫院提供的病人檢體、臨床數據以及檢測技術,呈現東亞肺腺癌的各式資料圖景,包括針對男女族群、吸菸與不吸菸族群,進而發現新的癌症生物標記,並找到可能的病因。

在癌細胞基因突變的研究中發現,高達74%未吸菸且低於60歲的女性患者以及所有無肺癌、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驅動突變的女性患者,她們的APOBEC突變特徵程度相當高;由於該突變特徵與免疫療法的療效呈正相關,研究推測APOBEC可作為早期診斷和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記(biomarker)。另一個癌症早期的驅動因素,是暴露於致癌物進而引發的基因體編輯突變特徵,70歲以上女性更容易因此罹癌,因此研究也建議人們盡可能減少接觸致癌物。

此外,研究人員也利用蛋白體學特徵,將肺腺癌分成五個亞型。其中,「類晚期亞型」可在癌症早期區分出常見於EGFR的基因突變特徵,協助臨床醫師及早發現並展開治療。不僅如此,研究人員更在該亞型的早期腫瘤中發現顯著增加的間質溶解素MMP11等蛋白,也能作為檢測用的生物標記。

研院曾於2016年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簽署「癌症登月計畫(Cancer Moonshot)」合作備忘錄。該計畫團隊認為,臨床資訊、多體學技術與體學大數據,將是發展癌症精準醫學的必要基礎,若能進一步凝聚跨學研單位、醫學中心和跨部會的產學合作,並與計畫團隊分享各國數據以及資源,將有助未來發展臺灣特色的精準醫學。

 

此次成果不緊發表在《細胞》(Cell)上,也榮登該刊本期雜誌封面,圖為研究團隊合影。(中研院)

新聞來源
〈臺美登月計畫》臺灣半數肺癌患者沒吸菸精準醫療研究登頂尖期刊〉,中央研究院,2020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