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5-05-01吃飯皇帝大 545 期

Author 作者 陳妙嫻/畢業於臺大動物系、生態演化所;任教於板橋高中;加入思辨教學團隊後,無須華麗的教學材料,只要素樸的核心問題,就能使學生的眼神發亮。
為什麼人需要消化所吃過的東西? 為什麼我們的消化道分為胃、小腸與大腸等器官?為什麼胃液這麼酸? 這次我們就來問問課本沒說的事。

人,要不是必須餵飽這身臭皮囊,一生的經歷恐怕跟現在這般景況差距很大。我們汲汲營營於考試、工作,追根究底就是為了——怕餓著了!這麼說有些人會大力贊同,而另一些人可能會拼命反對,「你的意思是,難道人活著只單單為了——活著嗎?這未免把人想窄了吧!」

先不談意義的問題,回到現實本身,由於人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的成份又由醣類、蛋白質、脂質和核酸等多種有機物所建造, 因此人們攝取食物是為了獲取建構自己的材料。「你就是你所吃的食物」,就是描述這樣的關係。加上除了材料外,我們也必須從食物中獲得每日活動所需的能量,因此,就被迫非得追著食物跑不可。

然而,人之所以為人,好奇心也是本質之一吧!所以,我們就算吃飽了卻不因此而滿足,還想知道「為什麼吃了又要消化」、「為什麼消化道不是從頭到尾都是小腸」等問題。本文雖然不負責滿足讀者吃的慾望,但是會盡量滿足各位對思考的期待!


吃了為何要消化?在課本上,消化的定義是將大分子的物質分解成小分子,如果把焦點放在「大」與「小」,消化的目的好像是因為食物內含的有機分子太大了,因此無法進入身體中運用。不過,將食物一口吃進肚子裡,不就進入「身體內」了嗎?為什麼還要討論能不能進入的問題呢?

人體的胃和其他消化器官,都是由小小的細胞圍成的大大空間,因此,食物雖然進入身體內,依舊還是在細胞的外面,消化腔是與外界相通的空腔,屬於身體內部的體外空間,像這樣的空間還有尿道、生殖道(如陰道)和呼吸道(如氣管)。食物分子必須由空腔離開、跨越細胞膜進入由細胞內部,才能提供給細胞作為能量或原料使用。

而食物分子要順利進出細胞膜,除了脂溶性分子之外,其餘物質都由蛋白質所構成的通道或轉運體進出,因此,大小與蛋白質相當、甚至更大的物質,便無法正常通過,得靠特別的胞飲或胞吐的作用來運輸。所以將較大的蛋白質、澱粉等大分子在體外空間經消化作用分解成較小的分子後,才能有效率的進到細胞內。


聽起來十分合理,然而這麼說的話,單細胞等生物該怎麼進行消化呢?難道要把分解大分子的消化酵素吐到體外,等待消化完畢再行吸收嗎?事實上,單細胞生物就是靠胞飲作用把較大的分子先攝取到細胞內再行消化作用,稱之為胞內消化,而像人類等多細胞動物在消化器官中分解食物,則稱為胞外消化。......【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