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20-08-01生命的演化不同於生命的起源 608 期

Author 作者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和陽明微免所博士,曾任職UCLA醫學院微免分子遺傳所和USC藥學院分子藥理所。
很多人誤以為演化論可以解釋生命的起源,但其實生命之源並不是演化論所關注的議題。

形成生命的磚塊和過程

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其實是兩回事。前者是唯獨的單一次事件,正如古生物學家福提(Richard Fortey)所說:「從無生命物質變成生物的必要火花就只出現過那麼唯一的一次。」但後者卻是在最初、最原始的生命出現之後所發生的連續改變。
 

形成生命的三種磚塊

在地球上,構成生命的基本有機物質有三類: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核酸(右上圖)。組成三種有機物質的單醣、胺基酸和核苷酸被視為生命的磚塊(building blocks),這些都是在生命出現之前就要存在的前生命分子(prebiotic molecules)。此外,由碳、氫和氧原子組合而成,包含具排水性的脂肪則可作為生命系統跟環境的分界。

生命的形成過程必須要經歷四個步驟:累積起如磷、氮等化學元素合成的小型有機分子,此為前生命有機合成(prebiotic organic synthesis)時期;接著由小分子堆砌出大分子如蛋白質和核酸;後續蛋白質、核酸和脂肪聚合成為團聚體(coacervates)、微球(microspheres) 或小滴(droplets),達到跟外界隔離的效果,等同原始細胞(protocells)的形成;最後是展現出複製的能力,即遺傳,視為先驅生物(pioneer organism)或稱原始生物(primitive organism)。


而上述形成生命的過程必然要有能量,除了源自太陽輻射到地球的光和熱之外,也可以從電子活動所造就的電化學梯度(electrochemical gradient)中獲得。

生命最開始的樣子

從無生命到生命的分水嶺是形成生命歷程的最後步驟,即誕生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分子──複製者(replicator)。

複製者本身呈現三項特質:生命期(longevity),即複製者能夠存活多久;生產力(fecundity),即複製者能夠複製多少次;忠實度(fidelity),即複製者在自我複製時的成功率,而這才是能否出現演化的關鍵。最原始的生命盧卡出現後的生命演化複製不能百分之百完美,要偶然出一點點差錯,卻又不可以大錯特錯,因為複製時的適度錯誤有可能會在繼代上呈現出改良的效應,稱為變異(variation),除了是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的材料,亦是生命演化的基礎。只要複製者一登場,自然選擇的自動和非蓄意的篩選就會啟動,新一代的複製者只要在某些地方青出於藍就會被篩選出來,脫穎而出,在經年累月的繁衍後呈現複雜的生命形態。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