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0年
- 608期-恐懼與鬼(8月號)
文章專區
2020-08-01以前尖叫是為了活下來,那現在為什麼我們還尖叫?
608 期
Author 作者
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人類和動物的情感表達》(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一書中提過一句話:「對於很多的動物和人類來說,發聲器官是能夠最有效表達的一種媒介。(With many kinds of animals, man included, the vocal organs are efficient in the highest degree as a means of expression.)」
那麼,尖叫能夠有效表達的是甚麼訊息呢?目前已知的可能性有好幾個:
‧ 為了求助,請同伴來協助自己。
‧ 為了警告,讓同伴可以躲過捕食者的獵捕。
‧ 為了驚嚇捕食者,營造逃脫的機會。
‧ 為了吸引更多的捕食者,讓捕食者間產生爭執,進而有機會逃脫。這就有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感覺。
目前的研究證據,還沒有辦法證實,到底哪些可能性是絕對正確的,哪些又是絕對錯誤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尖叫有助於個體或群體的存亡。
從尖叫可以判斷動物的情緒?
如果尖叫攸關個體的存亡,那麼人類應該也具備可以區分別的物種正在尖叫的能力。2017年,英國《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刊登了一篇研究,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些方向。
在研究中,研究團隊錄製了九種不同的脊椎動物,在高度興奮以及低度興奮時所發出的聲音。並找來母語分別是英語、中文及德文的實驗參與者,共75名。實驗參與者每次會依序聽到同一種動物所發出的兩個聲音,其中一個是高度興奮的、一個是低度興奮的,他們必須從中判斷哪一個聲音是在高度興奮下發出的。
事前,這些參與者並不知道實驗中的動物所發出的聲音,怎麼樣是高度興奮,怎麼樣是低度興奮。但即使在這樣的狀況下,參與者們還是能夠透過聲音來判斷,動物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其中正確率最高的是判斷熊貓的興奮程度,有高達九成;正確率最低的是判斷直布羅陀獼猴的興奮程度,大約是六成左右。
這個研究雖然不是直接探討,人類是否能夠區分不同物種的尖叫聲;但這是科學史上第一次有證據顯示,人類有能力憑藉聲音去判斷其他物種的興奮狀態。若這個物種興奮的時候會尖叫,那麼我們可以合理推測,人類是有能力區分這些物種在尖叫。
尖叫之於人類,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對過去的人們來說,尖叫或許與存亡有比較大的關聯性,但是硬是要說尖叫會影響現代人的存亡,恐怕多數人不會認同。那麼,到底對現代人來說,尖叫有什麼特殊性?在2015年的時候,以阿諾(Luc H. Arnal)為首的團隊,在《現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發表了一個研究,首次證實了現代人的尖叫有特別的物理屬性,並且會引發特定的大腦反應。
在研究中,他們首先利用調變功率頻譜(modulation power spectrum)分析了19位參與者用尖叫或是中性的方式,來唸出一個母音或是一個句子。結果很明確發現尖叫聲音會對於30~150Hz(赫茲)的頻譜造成影響,這個範圍就是傳統認為跟聲音粗糙度(roughness)有關係的。
接著他們控制了聲音的屬性,像是把尖叫聲音的粗糙元素過濾掉,或是把中性聲音加上粗糙音。結果都一致的發現,粗糙元素會影響參與者對於聲音的負面情緒評價,越多粗糙元素的聲音,會被評定是越負面的。此外,若一個尖叫聲帶有越多的粗糙元素,就會被評定為會引發越多的恐懼反應,更加確認了尖叫是物理上特殊的刺激。
最後,他們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技術,來記錄參與者在聽到尖叫聲時,相較於其他的聲音,是否會有不同的腦部反應。簡單來說,他們發現尖叫聲,特別是其中的粗糙元素量的多寡,與杏仁核(amygdala)這個腦區的活躍程度呈正相關。……【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8期】
2020.09.04補充說明:筆者去信古佐雷斯教授,詢問是否知悉有研究在探討區辨不同情境下的尖叫反應。在發刊後才收到他的回信,古佐雷斯教授表示他們有一個正在被審查的研究,發現恐懼情境下的尖叫和快樂情境下的尖叫,是不大能夠被區分的。但是,也並非所有的尖叫都無法被區分,他說恐懼情境下的尖叫就和衝動時的尖叫以及憤慨時的尖叫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