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0-06-292020跨領域神經科學研討會初登場—匯集16個學會的熱血神經科學家 陳志成專訪 607 期

Author 作者 李依庭/本刊主編。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人體中貫穿各處的神經系統,是身體的指揮,它讓我們能感知這個世界,將接收到的訊息傳遞到大腦整合和判斷,讓我們作出適當的反應;或是當我們遇到危險或壓力時,也能在意識控制之外自動為身體調整狀態來因應。神經管轄的範圍太大,也讓神經科學領域百花齊放,不僅僅是研究神經系統本身的結構與功能,連同延伸出去的認知心理學、精神醫學和計算神經科學等,若要將相關領域全數寫下,這張清單可能很長,且持續會更新。

在臺灣有許多神經科學與其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及他們各自組成的學會,每年也有學會內部的研究交流。那麼有沒有機會讓這些神經科學相關的研究人員,跨領域交流和促成更多合作呢?

「如果能將這些相關的人匯聚起來,共同參與一個神經科學研討會,是不是可以激盪出更多不一樣的火花?」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陳志成博士,一個起心動念,讓他開啟了本身基礎神經科學研究工作外,一個充滿重重挑戰的支線任務。然而,在他的熱情感召和擁有同樣信念夥伴的共同推動下,第一屆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TSfN 2020)由臺灣16個與神經科學相關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及醫學工程等相關學會組成聯盟,即將在今(2020)年九月於中研院大會師。

天馬行空的跨領域合作

在採訪的一開始,陳志成開門見山地說,開啟他籌備跨領域聯盟的契機,來自於十年前一個意外但有趣的研究合作。

致力於痠痛、疼痛感覺神經研究的陳志成,因緣際會接待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機械系、研究生物力學的學者勒杜克(Philip LeDuc)。「一開始感覺像是雞同鴨講」陳志成笑說兩人一開始聊起彼此的研究,很明顯可以感受到領域間的差異。他自己的研究是看痛覺神經如何去接收外界力的刺激,然而對方則是運用機械力去影響細胞骨架,看似不相干的兩個研究卻不經意找到合作模式。陳志成說當時感覺神經研究中,並沒有適當的方法可以機械力刺激單一痛覺神經(特別是神經纖維末梢),並量測其細胞電生理反應,然而機械系卻有能力可以設計器材來刺激單一細胞。在聊天的過程中,勒杜克的學生(鄭兆珉,現任清華大學教授)因此決定留下來協助設計,最終試出能以彈性介質的形變來拉扯並刺激神經纖維,因此就能用來模擬神經纖維末梢受到刺激的狀況。

這次的合作令陳志成印象很深刻,發現跨領域合作並不容易,因為隔行如隔山,不同的研究領域的思維與思考角度不盡相同,需要雙方不斷溝通、討論,並打破各自原先思維,新的可能性才有可能被激盪出來。「儘管困難,但在研究的道路上跨領域的合作是重要的。」這個想法自此在陳志成腦中生根。

拋磚引玉獲得各界好評

其實學術界並不是完全沒有跨領域的研討會,生物醫學聯合學術年會大概就是整個生醫領域最大規模的集會,集結相關領域的老師與學生共同參加。……【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