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20-05-01一窺巨大生物之謎─來自東海岸的擱淺藍鯨 605 期

Author 作者 黃向文。柯勇全。
發現擱淺鯨魚今年1月25日,正逢大年初一,當大家還在歡度春節,海洋保育署籌組的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Marine Animal Rescue Network,MARN,以下簡稱海保救援網)接收到臺東民眾回報長濱鄉出現一隻擱淺的大型鯨魚(圖一)。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海巡署同仁測量牠的體長為24公尺,此長度非同小可,只可能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或第二大的長須鯨(Balaenoptera physalus)。海保救援網的專家們在有限資訊下,最初推測是長須鯨,但在後續的DNA分析後則確認是藍鯨。


圖一:長20公尺的藍鯨擱淺臺東縣長濱鄉,身體三分之一處有一條繩索,並覆蓋著藤壺。

耗時又費力才將鯨魚帶回

海保救援網的志工陸續趕到現場,協助採取樣本並拍照記錄。由於大型鬚鯨擱淺個案十分罕見,海保救援網決定將牠帶回成功大學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進行解剖,研究中心的教授王建平與王浩文分別在臺東海邊和臺南研究中心調度機具。在現場除了要與風浪搏鬥之外,還必須將超過板車可載長度的龐然大物放上板車,不得已只得將鯨魚切成兩截(圖二)。出動起重機吊掛上板車後,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終於在次日晚間發車載回臺南成大的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是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贊助,於2013年啟用,占地600坪,內有鯨豚解剖設備、標本室與環境教育教室,還有戶外空地可供處理大型鯨豚。

圖二:藍鯨裁切成兩段的運送過程。(Zola Chen提供)

這隻瘦長的鯨魚,可能的死因來自頭部一條長約六公尺的繩索,推測是漁業網具的一部份,此繩索上面附著許多藤壺,經科博館助理研究員李坤瑄鑑定為耳條茗荷(Conchoderma auritum)及條茗荷(Conchoderma virgatum)等物種。
 

到底是哪種鯨魚?透過解剖與DNA找端倪

對於死亡的鯨豚,解剖是最能了解牠一生的方法。解剖團隊由成大教授王建平和王浩文、亞洲大學醫師祁偉廉、臺大副教授楊瑋誠、中興大學合聘助理教授姚秋如、中華鯨豚協會的李宗翰、郭祥廈等國內鯨豚解剖專家及學生志工們所組成。

大型鯨魚的解剖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長達三日的解剖過程,從解剖的規畫會議開始,先分配好各項任務,旋即測量牠的體長、鰭長與尾鰭型態等型值。……【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