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5-12-012014/2015年乾旱回顧 552 期

Author 作者 陳孟詩/服務於中央氣象局,負責短期氣候監測與預報,關注東亞季風、聖嬰現象、季內震盪等現象對臺灣影響。
一切都要從去年夏天開始說起。

夏天一向是西北太平洋颱風發展的旺季,但去(2014)年8月原本應該熱鬧滾滾的洋面卻一反常態靜悄悄,罕見地居然沒有任何一個颱風生成,於是9月襲臺的鳳凰颱風路徑意外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只要沿著西部平原北上,就有可能帶來豐沛的雨量為水庫解渴,以留待未來長達半年的枯水期使用,可惜最後仍然讓大家失望了,鳳凰颱風最後沿著東海岸北上,艱辛的抗旱歷程就此展開序幕。

臺灣的降雨氣候背景

為什麼夏天颱風沒來,隔年春天就會缺水呢? 臺灣的雨量雖然平均每年高達2500毫米左右,但是時間、空間分布相當不均勻,一年之中降雨的高峰期落在梅雨季及颱風季,也就是夏半年(5~9月),冬半年(10月~ 隔年4月)雨量相對偏少。

如果進一步將全年區分為春季(2~4月)、梅雨季(5~6月)、夏季(或颱風季,7~9月)、秋季(10~11月)及冬季(12~1月),並計算每個季節雨量占全年總雨量的比例,可以發現夏半年(或豐水期)跟冬半年(或枯水期)的降雨比,在北部約為3比2,中部大概是3比1,南部則高達9比1!

換句話說,南部全年雨量有近九成集中在夏天,當颱風季結束後就幾乎不再下大雨了,要一直等到隔年梅雨來臨才會有明顯降雨,因此在南部冬天不下雨是正常的!中間長達7個月的乾季用水量必須想辦法在雨季的5個月儲存好備用,就像螞蟻辛勤工作儲存食物準備過冬一樣,所以只要夏天颱風一沒來,大家就要有心理準備隔年春天可能會缺水了。相對地,在北部等待明顯降雨的時間較短,北部春季雨量佔年總雨量的比例仍有約四分之一,除了梅雨和颱風之外,春雨也是北部雨量重要的來源之一,跟南部的雨量季節分布相當不同。......【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