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0-04-01為動物打造宜居的家?從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再造看「展場」設計 604 期

Author 作者 走近動物園/曼徹斯特都會大學動物園保育生物學碩士生,經營同名臉書專頁。
「動物園」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存在,許多人主張它囚禁了野生動物、對保育的貢獻遠不及消耗,是衍生於人類貪欲的畸形產物;但另一方面,野生動物在野外面臨的各種威脅,包含愈發嚴重的盜獵與近期的澳洲大火等悲劇,也讓不少民眾開始認同動物園存在的必要。但無論支持與否,有一個重點是雙方都首肯的──「現在的動物園必須變得更好」。

沒錯,動物園的存在已經是個事實。與其不斷爭論它的「合理性」,不如把心思放在如何改善它們的現有條件,不僅是追求機構效益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必須讓園內動物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而想達成這一目標,如何讓「展區」這個能夠直接影響圈養動物獸生的關鍵要素變得更好,就成了許多專家學者及愛護動物人士們最關心的課題。

想設計出一個「好」的展區,首當其衝必須考慮的便是動物的需求。因此,「理解動物」就成了一個必要的前置條件,大多數人看完這一敘述,可能仍然感到一頭霧水,腦中無法建構出「理想的展區」是什麼樣子。所以,本文就以剛改造完的新竹市立動物園來當作切入點,好協助大家理解,在設計動物展區有哪些可能的參考來源及往後參觀動物園時可以留意的要點。

從馬來熊展區看園區設計

馬來熊(Helarctos malayanus),是體型最小的熊,同時也是野生熊種中最鮮為人知的一種。和一般人從童話、紀錄片中擷取的印象,例如笨重、會冬眠或擅長抓鮭魚不同,雖然都是熊,馬來熊不僅敏捷、不冬眠(原棲地沒有冬天),還專門找果實及蟲子等來當三餐,唯一符合大眾印象的特點恐怕就只有貪吃。因此,若設計團隊只關注到「熊」的表象而忽略了此物種在熱帶雨林中砥礪出的特性,就可能會落得動物與遊客都不能盡興的結果。

在臺灣的動物園中,包括馬來熊在內,有許多熊科動物都是自非法飼養的民眾或馬戲團中沒入。牠們前半段的「熊生」可能都被限制在狹窄的鐵籠中,不僅缺乏基本的生存福利、無法抒發許多與生俱來的行為,甚至因而生成一輩子無法消除的刻板行為。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