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6-07-01彗星獵捕手 559 期

Author 作者 王祥宇/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員兼副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可見光及紅外線之天文儀器開發以及太陽系小天體。
由網路公民科學聯盟在網路平台宇宙動物園建立彗星獵捕手計畫,計畫透過全世界網路公民將科學家所拍攝出大量的照片分辨出小行星與彗星,幫助科學家完成星系形成的研究。網站:www.comethunters.org

網路公民科學是近十年來因網路普及而興起的科學研究方式。科學家在網路上號召對於科學有興趣的民眾,利用閒暇時間進行大量資料或是影像的分類、辨認或是紀錄等,透過共同參與來幫助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以便在短期間內完成電腦分析軟體無法勝任的工作。

公民的宇宙動物園

公民科學聯盟(Citizen Science Alliance, CSA)結合了世界上一些對公民科學有興趣的研究單位,建立了一個網路平台宇宙動物園(Zooniverse)。宇宙動物園提供了不同科學領域的研究主題,吸引了世界各地超過百萬的民眾參與,並且讓科學家們可以建立自己的計劃,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公民科學平台之一。而在這裡所提到的彗星獵捕手(Comet Hunter)就是由中研院天文所最近在宇宙動物園中新建立的研究計畫,希望透過大眾的力量來發現小行星帶中的彗星。

難以捉摸的小行星帶彗星

小行星帶的彗星是最近十年才被發現的天體,它們雖然是小行星,但是具有像彗星一樣的特徵,即表面會有氣體揮發產生尾巴或是朦朧的霧氣。但截至目前為止,只有大約十個小行星帶的彗星被發現。小行星的軌道主要是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其表面溫度約在冰點左右,一般認為其表面應該沒有冰的存在,而是以岩石和金屬為主,所以不大可能有彗星的活動存在。然而這些小行星帶彗星的發現,顛覆了一般天文學家對小行星帶的認識,它們的表面下具有大量的冰及灰塵,可能為地球上水分子的重要來源之一。它們的成因可能是因表面下的冰或固態甲烷昇華後造成表面崩塌,使得內部易揮發之固體暴露在表面,或是小行星本身構造在高速旋轉或是碰撞後碎裂,使內部易揮發的物質暴露出來。科學家們希望能夠發現更多類似的天體,來進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但是由於它們在小行星中的比例很低,加上其噴出氣體與灰塵的形狀也不盡相同,彗星活動出現的時間也不固定,因此很難利用影像辨認程式有效地找出它們。透過彗星獵捕手這項計畫,希望能夠利用大眾的力量在短時間內讓這種彗星的數目倍增。

彗星獵捕手計畫

這個計劃將利用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廣角視野8公尺級望遠鏡:日本速霸陸(Subaru)望遠鏡的資料來進行。利用其大口徑的集光能力,可以增加彗尾的可見度來增加找到彗星的機率。我們將整個計劃分成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尋找所有已公開的廣角相機(Suprime Cam)的觀測影像,將具有已知小行星的影像區域剪下來,讓想透過這個平台來參與科學的公民來辨認影像中的小行星是否有拖著一條尾巴或是在其周圍具有朦朧的氣體圍繞。如果一張影像被許多人判定具有這些特徵,而同一個小行星在相近的時間的影像也有相似的特徵,它就很有可能是小行星中的彗星。......【更詳細的內容請見科學月刊第5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