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6-07-01善用化學成為文物修護師! 559 期

Author 作者 鄭政峯/國立中興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
歷史文物,是歷代先民所製造和使用過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各種物質,它們反應出人類在歷代的生活文化,也反應出當時的科學技藝。因而歷史文物所蘊涵的文化價值也愈來愈引起現代社會人民的高度重視,如何保存或修護歷史文物已成為全人類的責任。
 
化學科技的發展在人類的科技文明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角色,例如煉鐵製造各式器具、青銅器鑄造、陶瓷、及造紙等技術發展,可說是人類追求基本生產活動的結果,也是追求文明之產物。因此這些歷史文物,都有古代化學科技所遺留的足跡。

文物修護在臺灣

文物修護師的任務,除了以客觀熟練的修護技術,將老舊劣損之文物作品盡量回復到創作原貌,以延續文化藝術的歷史價值外,更必須要結合文物保存概念及修護所運用的工藝材料與技法,讓文物維護的精神推廣至藝術創作中。過去國人對文物保修都是處在較迷糊的認知層次,近年來才漸次引起國人的注意。
 
2012年,對在1895年為反對割讓臺灣給日本所建立的臺灣民主國的藍地黃虎旗國旗被考證修復後,更掀起國人對文物保修的重視。為厚植國內在文物保修的能力,臺南藝術大學的古物維護研究所曾於2001年底首度邀請德國壁畫修復大師貝克特(Barbara Beckett)來臺參加壁畫保存修護研討會,並數次參與嘉義新港水仙宮及臺南媽祖廟等古蹟壁畫修護工作,將相關經驗傳授給國內學子及文化遺產保存工作者。由於文物保修是一門跨領域的科學,本人當時在古物所兼任講授文物保存應用化學課程,幸得有機會協助解釋壁畫修護技術中所發生的化學反應與物理現象,讓讀者就文物保修與化學的關係做初步認識。

化學如何用以修護文物

文物保修的歷程離不開化學相關科技,化學在文物保修的相關性,可分幾個層面來探討。依物質的化學組成性質,可將文物分為金屬材料(青銅器、鐵器、金器、銀器、錫器、鉛器)、無機非金屬材料(石器、玉器、陶器、磚瓦、壁畫、泥塑等)、有機材料(書、畫、紡織品、竹器、漆器、木製品及皮革等)。

這些文物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發生了許多變化。從長期保存文物的角度來看,有些變化並沒有不良的影響,並可作為它特有的歷史標記,然而有些則不利於文物的長期保存。對於不利的因素,我們要利用現代的科技加以處理,以盡量保持它的原貌並延長壽命。在現今的保存環境下,文物還是會繼續發生變化,如青銅器的有害銹蝕、石刻的風化侵蝕、陶器彩繪和壁面退色剝落、古建築木製構件的腐朽和白蟻危害、出土紙類和紡織品的糟朽蟲蛀霉變等,都是需要繼續加以防止。青銅器、陶器、瓷器等是古代人利用化學方法改造過的物質;塗料、顏料、染料、接著劑、焊料等屬化工原料,則是研究化學史及其相關技術之重要資料。......【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