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6-29自然界的同性行為-個體間鍵結與生殖的對抗 571 期

Author 作者 鄭先祐(Ayo)/美國杜蘭大學生態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教授,致力於「生態學理」的整合與運用。
宇宙萬物出現之前,本著道,萬物形成,物質到生命。人類透過大腦,世代持續探索這個道,建構出文明,享受生活。不幸的是,受限於只是部分的理解,片段的獲取,往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夾帶苦難,甚至是毀滅性的結局。文明的發祥地,往往淪落為廢墟,沙漠。茂盛山林原野,終於光禿乾旱。文明是否可持續?人類仍在掙扎中!

自然世界的同性行為,或是異性行為,這是相關個體間情感的鍵結,且是相關個體與族群生存或生殖繁衍的行為,這更是人類長久持續探索的,但仍未完全理解的道。或許因此,同性情感關係,若出現性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人為扭曲的惡質行為,應要嚴格遏止,嚴厲治療,甚至應要處死。但另有些人則認為,這是自然可接受的。

 

人類的同性戀歷史

據估計,德國於1928年,就有120萬名公開的男同性戀者。於1933年,希特勒政府開始嚴格禁止同性戀,至1945年間,約有10萬名男性被警方登錄為同性戀者,其中約有一半被定罪,紀錄有5000~15000人被押在納粹集中營,其中約有60%的人死亡。同樣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涂靈(Alan Turing)建構人工智慧,破解德軍「密碼機(Enigma)」,讓盟軍獲取德軍通訊祕密,現代尊其為「電腦之父」,且讓大戰提早至少2~4年結束、挽救4000萬人的性命,卻因其同性戀的傾向,被英國當時反同性戀法律宣判為「嚴重猥褻罪」,處以不人道的「化學閹割」。41歲時,咬了一口沾有氰化物的毒蘋果死亡。直到2013年12月24日,英國女王才頒布皇家赦免令,免除涂靈的罪名。
 

生物界的同性行為

生命個體壽命有限,物種要長久存在,必要透過繁殖。雌雄兩性的繁殖方式,是許多物種繁衍後代,維持基因多樣性,適應環境變動的途徑。因為同性的性行為,無法受孕生殖,必要透過異性配對,才得以繁衍後代,個體似乎演化出強烈厭惡非異性戀的心態。個體的這股心態,鞏固異性相吸,排除同性戀的可能性。這或許可用來說明,為何人類社會長久以來,廣泛的反對,甚至是迫害同性戀者。因為許多人心裡認為同性戀就是個錯誤,甚至是極度厭惡!


(shutterstock)

異性相吸,同性互斥。同性行為,相同性別的個體,相互親密,特別是類似性行為,往往讓一般人感覺到怪怪的,或者說這些個體的不自然,是因無法繁衍後代,必會被淘汰!自然世界,理應不容許同性的性行為,因此認為同性戀,只會發生在人類社會,其身心可能被扭曲,所以必要譴責,要禁止。但是,自然科學界的發現,讓許多人訝異。在2016年的資料顯示,約有1500種動物有同性行為的現象,且動物類別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生類、昆蟲類與軟體動物類等。為什麼會是這樣?同性的性行為,既然無法繁衍後代,自然演化過程理應就會被淘汰!理應是偶發,怎麼會以如此多樣的物種,仍存在著同性行為的現象?

動物的同性行為,定義上是有點困難,因為研究者無法與動物訪談,了解想法,只能透過觀察到同性間的行為情況來認定。廣義的同性行為如同性間的友誼,相互愛意情感無論多深,若無性行為,這是自然常見的現象,如同兄弟、姊妹、父子或母女間的親情。這些現象存在於人類社會,而在動物界中也同樣廣泛存在。

 

生物同理心的連結

近代科學研究顯示個體間的情感,是基於個體擁有同理心,可感受其他個體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源自大腦內的鏡像神經細胞,有著3D成像時空系列的感知能力。這讓個體間可以不用透過語言,就可有感同身受、體會對方心意的感知能力。在生命演化歷程中,同理心是跨性別的,且也是跨物種的,可顯著增加個體、物種整體或是不同物種整體的適存值(fitness)。因此同理心不僅存在於人類所有個體,且於自然動物世界亦是普遍存在。同理心可顯著提升親子間的鍵結關係(mother-infant bond)、個體間經驗學習(experience learning)的能力、情緒連結(emotional linkage)、相互利他的行為(reciprocal altruism)與社群互動關係鍵結(social interactions and bonds)等。親子間的鍵結關係,能顯著提升子代的適存值;經驗學習讓個體的經驗可分享到其他個體、相互利他的行為與社群互動關係鍵結,則增長社群整體的適存值。

跨性別、跨物種的同理心,引發的親情或友情的愛,是否會進入到性關係的階段?雖然對多數個體,自然排斥同性戀的心態,是可遏止其發生的可能性,但是有些個體就未必有,或是有相當微弱的排斥心態,就有同性戀的發生。同性戀者,往往有性別錯置的困擾,男性的身體卻住著女性的靈魂,反之亦然。有些個體也有偏中性的現象,動物學研究顯示,同性行為似乎有基因的本質,在人類所牧養的羊(Ovis aries),雄性中約有10%的個體是拒絕與母羊交配,而要與公羊交配。至於野生動物,受限於長期追蹤觀察的困難,難估計同性的性行為發生率。......【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71期】